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存性技术是保证网络性能的支撑性技术,在网络故障情况下,生存性技术用于实现受损业务的恢复。在光网络中,生存性技术的研究随着网络的演进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多粒度交换是智能光网络传送平面的一项特色技术,也是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机制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在下一代光网络中,随着流媒体、视频会议等业务的开展,组播(点到多点)应用将得到普及。相对于传统的单播业务,组播承载的业务量更大,而且往往对时延等参数敏感。这时,提供生存性得到保障的光网络组播显得尤为必要。研究下一代光网络中组播的生存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中的工作紧密围绕光网络的生存性而展开。在对光网络的生存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后,进一步就多粒度光网络的生存性和光网络组播的生存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论文主要的工作及成果包括: 从网络生存性策略、各层网络的生存性等角度对光网络生存性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针对智能光网络中所特有的生存性问题——控制平面的生存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智能多粒度光网络的路由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智能多粒度光网络中的生存性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并实现了波带交换光网络中的专用通道保护和三种不同形式的共享通道保护机制,并针对不同机制进行了算法的性能仿真分析。同时,提出了波带交换光网络中基于波带通道进行恢复的新方案。 研究了光网络组播的路由技术,建立了光网络组播树的ILP(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给出了组播树建立的启发式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光网络组播生存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种新的组播生存策略:基于树的备用通道选择策略和同一组播树主备用容量共享策略。提出了三种组播备用资源预留算法,并搭建了组播生存性仿真平台,对不同机制的算法进行了性能仿真分析。 结合国家863项目,参与建立了多粒度光网络系统实验平台和ASON协议栈,开展了智能多粒度光通道建立、多粒度光网络恢复等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