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机器操作取代了手工生产,经济总量爆发式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与日俱增、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日益社会化,不堪重负的环境迅速成为世界性难题。日趋死境化的环境生态状况,不仅威胁到其他物种群落的共生性存在,而且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迫使我们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努力从过去对自然的被动适应和对抗状态中走出来,寻求对恶劣环境状况的改善,使其恢复共在互生的良好状态,这需要充分发挥人的道德能动性,由此,环境道德教育能力研究变得迫切与重要。本文围绕“环境道德能力”问题而从三个方面展开思考:第一部分探讨公民环境道德能力与环境状况之间的生成性关联,首先从历史入手考察历史上环境变化与人的生存之间的变动关系,指出实际的生存环境状况的恶劣,构成了环境道德能力生成的直接社会动力。以此为认知出发点,考察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构成,它包括公民的环境道德意志-情感能力、认知-判断能力、作为-不作为能力。第二部分探讨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条件。一是前提条件,它包括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人文土壤和个体要求。二是社会条件,主要涉及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价值导向、制度规范和舆论引导。第三部分主要讨论通过怎样的方式、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提高公民自身的环境道德能力。首先分别从政治、市场、教育三个维度考察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社会动力,指出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建设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和改善教育并使之内生再造人性的张力,成为全面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根本社会方式。以此为社会平台,探讨如何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重要个体方法,包括如何提升公民善待环境的道德意志能力、道德情感能力的方法,怎样提升公民面对环境事件、处理环境问题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方法和日常生活中怎样维护环境的行为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