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于材料的理论研究。立足点在西方对待建筑材料的理论探究,是因为西方对于材料问题的讨论深度,代表着现今材料学的一个理论高度。而材料问题,是建筑学的基本问题,更是解决当今建筑学面临的问题的一把钥匙。本文取题为石材,是因为西方的建筑史,便是一部石头史。石材作为材料中的长辈,具有极强的历史连贯性。以石材为线索,探究材料理论的发展,材料是骨,石材为肉。以具体的石材实践为依据,便于了解的清晰性,避免理论的空洞性。石材与材料,正是以这样一种关系出现在文章中的。探究西方对待材料的理论起源与发展,不难发现西方对待材料的讨论正是从希腊石构神庙开始的,从15世纪材料的“本性”与“真实性”的材料学基础性的探讨,到17世纪至18世纪静力学等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导致的以力学性能来决定材料的“本性”,至19世纪的结构理性主义对结构属性的大力推崇,对表面属性的唾弃责骂,再到现代主义时期的材料观的思想继承和抽象空间的塑造,最后至建构学的建造——结构的强调和丰富建筑设计受限于空间考量的期望,结构属性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接着对结构属性的对立面——表面属性进行理论追溯,指出表面属性才是更关乎“空间创造”的因素,而这一理论的奠基人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却同时是建构学和空间学的理论发源人。最后结合结构理性主义和当今正统建构学中对于材料结构属性的关注与森佩尔和路斯对于材料表面属性的强调,认为结构属性固然有助于建筑物质性的回归,表面属性也确实能够丰富空间的体验性,然而想要使建筑给予当今所面临问题的精彩回复,则需要二者的结合,即材料的“结构”——“表面”属性的双重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