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的经济贡献及配置效率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蔓延及用地扩张迅速,为此导致的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配置效率问题频发。探索如何量化及提升城市用地扩张的经济贡献及配置效率,有效控制城市用地的无序及蔓延扩张,成为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用地矛盾的核心问题。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武汉市与周边黄石、咸宁、黄冈、鄂州、孝感、仙桃、天门和潜江八个城市区域合作的经济联合体,具有自然资源优势互补,产业结构合作共赢,政策支撑区域统一、差别化管理的特征。2000~2012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增加140930.09公顷,其中2007~2012年增加101762.22公顷,占2000~2012年建设用地增量的72.21%,说明自2007年正式设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以来,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城市扩张迅速。本文以其为研究区域,文拟比较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的设置前后城市用地扩张的经济贡献及资源配置效率,量化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扩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较分析“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2000~2006年及2007~2012年),武汉城市圈在城市规模、城市扩张效率、中心职能、经济联系强度以及经济协调程度,为后续经济增长效率的测度提供理论基础;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武汉城市圈全要素生产率即TEP,以及TEP、劳动、资本、中间投入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比分析两个研究时期的差异,为政府巩固已有高效政策、改进政策导向提供理论依据;提出城市用地扩张为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测算“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的经济贡献,从市级和县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对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效率以及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进行动态、对比研究,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武汉城市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提升土地供给效率提供参考及政策建议;进一步运用Jeffrey模型测算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配置效率,并分析影响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的因素,探究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为进一步优化配置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提供理论支撑及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2000~2012年武汉城市圈整体经济发展及空间扩展状况表明,武汉城市圈大中城市较多,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增量大体呈现平稳或者逐年上涨趋势,城市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整体经济辐射能力有待提升,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辐射强度差异化分布;2000~2006年间,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扩大较缓慢,新增建设用地数值较低且无明显规律,非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武汉城市圈整体经济辐射能力以及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辐射强度均较低,且波动不明显;经过“两型社会”的正式设置,2007~2012年间,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扩展迅速,新增建设用地稳步增长,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整体经济辐射能力提升较大,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辐射强度稳步增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正式设置提升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协调程度,但在耕地利用、能源利用、就业率以及政府管理力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设置前后经济增长效率以及各要素经济贡献率的差异对比表明:整体来看,武汉城市圈各市经济增长效率差异化分布,整体经济增长效率偏低,主要依靠大量资本投入辅以劳动要素投入来拉动,中间投入品的作用微乎其微,技术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拉动经济作用,是典型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相较于湖北省整体经济存在的极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武汉城市圈规模经济效应差异化较大;2000~2006年间,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效率较低,各市经济增长效率差异大,主要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为资本投入,劳动及技术进步起到作用较小,中间投入品推动力微弱,同比湖北省规模经济效应,各市都具有一定差异化规模经济效应;“两型社会”实验区正式设立后,2007~2012年间,武汉城市圈各市经济增长效率得以较大幅度上涨,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排序整体没变,但技术进步和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上涨,资本投入和中间品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减弱,相较于与同期湖北省的规模效应,武汉城市圈各市规模效应均有所下降。(3)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城市用地扩张经济贡献比较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略高于中间投入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的敏感程度依次为:劳动>资本>土地>中间投入品,经济发展处于劳动力利用较为集约、对土地利用不够集约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2000~2006年间,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略高于中间投入品的经济贡献,较容易被其他要素替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且每年的变动不大;“两型社会”实验区正式设立后,2007~2012年间,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旧不高,但逐年提升幅度明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要素替代性均有所提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的设置提高了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使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技术增长极作用,各市在经济发展粗放程度上有所改善,且在湖北省处于领先水平的城市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并没有改变城市圈内经济增长对生产要素投入的敏感程度,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变化幅度仍旧较为微弱。(4)测算并比较“两型社会”实验区设置前后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率区域差异化分布且普遍偏低,城市用地扩张的用途与区域产业特色、资源优势相对应,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中,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外来投资水平、土地市场交易程度及政府税收与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正相关,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耕地与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负相关;2000~2006年间,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较低,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的城市占多数,且与平均水平相差较大,影响配置效率的因素相关性如上,但数值上体现出较为微弱;“两型社会”实验区正式设立后,2007~2012年间,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得以提升,与湖北省平均水平的差值明显减小,与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正相关的各因素中,工业化水平、外来投资水平及土地市场交易程度对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影响程度有所增大,城镇化水平和政府税收对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影响程度有所减小,而负相关的因素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耕地对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影响程度有所增大。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需要从均衡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大重视技术进步及高级劳动力、提高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参与程度以及提升城市用地扩张质量入手进行政策改革,以提高城市用地扩张的经济贡献以及配置效率,高效快速发展经济。
其他文献
赵树理是一位农民出身并且始终与农民保持亲密关系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反映了二十世纪中期中国农村社会的整体状貌.赵树理小说中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的描写,占有很大的比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黏附微丸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及丹酚酸B、丹参酮ⅡA 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以6种成分为指标比较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
为提高服务有效性,在Web服务的客户方和服务器方配置反射层,捕捉到导致服务失效的各种状态和参数,有针对性地从服务内部动态调整服务运行状态和配置。依据服务失效类型,给出客户
当前,我国出版单位已全面完成转企改制工作,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基础的职位管理工作则成为首先要完成的工
科学概念是建构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是教学过程中通过判断、推理等来揭示事物本质内涵而形成的概念。《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科学教育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研究了发射端只有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最优发送策略.当发射端具有信道协方差矩阵信息时,使得平均信道容量达到最大的发射方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