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容量管理对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患者容量负荷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CAPD患者,随机分入干预组(N=34例)和对照组(N=32例)。干预组患者予以容量管理6个月,包括:(1)出院时发放与讲解《CAPD患者容量管理手册》,内容主要围绕容量管理的必要性、提高容量管理综合能力、异常容量负荷指标的监测、识别和处理等;(2)按容量管理计划给予门诊和(或)电话跟踪随访。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容量相关知识调查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和《CAPD患者容量管理行为量表》得分;比较两组CAPD患者整体水平(水肿、体重、出量及血压)和细胞与组织水平(ICW、ECW、TBW及ECW∕h)的容量负荷、心功能(BNP水平)及6个月内因容量超负荷相关疾病的再入院次数。结果1.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容量管理知识、自我效能及限盐限水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基线比较,干预组容量管理知识、信念、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基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容量负荷2.1整体水平:6个月后,干预组水肿程度显著改善、体重显著下降、收缩压降至140.82±20.89mmHg,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基线相比,干预组上述三项指标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2.2细胞与组织水平:6个月后,干预组的ICW、ECW、TBW及ECW∕h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基线比较,干预组的上述指标均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均呈上升趋势。3.6个月后,干预组BNP水平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5,p=0.019)。4.因容量超负荷相关疾病的再入院次数:干预组平均住院(0.177±0.459)次,对照组(0.469±0.671)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 p=0.045)。结论容量管理可从知-信-行方面有效提高CAPD患者的容量管理能力,从而改善容量超负荷症状及心功能水平,降低容量超负荷相关疾病导致的再入院次数,故容量管理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改善CAPD患者容量超负荷及心功能不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