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菌土壤检测及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85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黑痣病(Potato black scurf)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融合群3(AG3)为主引致的一种典型土传病害,严重威胁马铃薯的生产。菌核是马铃薯黑痣病菌在土壤中主要的存活结构,是马铃薯黑痣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其密度直接影响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因此在种植前,对大田土壤中菌核密度进行定量检测,可以为马铃薯黑痣病的早期监测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相比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种植抗病品种能够从根本上减轻黑痣病对马铃薯生产造成的危害。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有着丰富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宁薯、庄薯、陇薯及青薯等系列已被广泛推广种植,但这些品种对于马铃薯黑痣病的抗性评价仍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建立了土壤中立枯丝核菌AG3菌核密度(g/g土)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并对52个我国主栽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黑痣病抗性评价。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  1.以立枯丝核菌AG3 ITS特异性引物RsTqF1/RsTqR1扩增产物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体系,结合水筛法与土壤DNA提取试剂盒对土壤样品进行DNA提取,建立了Ct(cycle threshold)值与土壤中立枯丝核菌AG3菌核密度n(g/g土)的关系:n=10(9.6917-Ct)/3.4558。  2.利用水筛qPCR法和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法对已知菌核密度的土壤样品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法的误差范围为13.30%~33.33%,水筛qPCR法的误差范围为2.77%~5.23%。两种方法的误差存在极显著差异,水筛qPCR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定量土壤中立枯丝核菌AG3的菌核密度。  3.对52个我国主栽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黑痣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 I46、中薯3号、H29、陇薯7号、黑美人、天薯11号、青薯168、中薯1号、GY013-1和B25对马铃薯黑痣病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而大西洋、费乌瑞它、荷兰15、宁薯15号、新大坪、青薯10号和宁薯1号等品种则极为感病。
其他文献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既是危害经济作物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也是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研究该真菌关键基因的功能,可以加速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一种为害蔬菜和观赏性植物的世界性杂食性害虫。因斜纹夜蛾食性杂、具有长距离迁徙能力、世代多、繁殖能力强及易对农药产生抗性等特点,导致其防
明代是一个以重典治吏为特征的朝代,明代的立法、司法和监察制度都体现了对预防官吏职务犯罪卓有成效的法律设置和制度设置。尽管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但是作为一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