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高耗能问题。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雾霾日益严重,而造成这一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在中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工业企业排放量达到最大,所以加快工业企业碳减排的进程已迫在眉睫。在中国,工业碳减排的核心在于工业的技术进步,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措施。因此,深入具体研究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对提出有效实现中国工业部门低碳目标的策略意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运用 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Technology)模型,测度了 2000-2016年中国工业部门32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着重分析了技术进步的不同路径,即研发支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有效专利发明量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后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各类技术进步对不同工业行业碳减排程度的不同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6年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平均水平为每亿元2.74万吨标准煤,各部门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选定的样本期间,中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呈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00-2008年,碳排放强度下降波动幅度巨大,由5.31减少到2.02,年均增长率为-11.38%;第二阶段,在2008-2016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缓慢,由2.02下降到1.43,增长率为-4.23%,下降幅度有所减缓。从子行业来看,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H30)的碳排放强度最高(每亿元12.95万吨标准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H29)的碳排放强度最低(每亿元0.05万吨标准煤),两个行业之间的碳排放强度相差较大,各行业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存在巨大的差异。(2)通过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发现技术进步的各个途径对中国工业部门整体的碳排放强度均有显著影响。在技术创新中,研发支出与碳排放强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通过增加研发支出可以降低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人力资本与碳强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工业部门科研数量的增加有利于行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对于技术扩散指标,外商直接投资指标和有效专利授权量指标与碳排放强度也呈负相关,增加外商投资力度和有效专利授权量的数量可以降低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后在技术转移与引进部分,技术经费改造支出与碳排放强度存在正向关系,这表明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转移与引进部分会增加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因此,在中国工业部门应增加研发支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有效专利授权量的投入力度,适当减少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从而降低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体碳排放强度。(3)采用面板分位数法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不同的碳排放强度行业有不同的影响。对于碳排放强度极低的行业,增加技术改造支出不利于减少碳排放;可以增加研发支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有效专利授权量,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对于较低碳排放行业,应多增加其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的投入量,适当增加研发支出和有效专利授权量的投入,减少技术改造经费的支出;对于行业中碳排放强度适中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碳减排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研发支出和有效专利授权量、人力资本,应多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入、适当增加研发支出和有效专利授权量的投入,尽量减少技术改造支出的投资;对于碳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更看重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入,同时也应该增加人力资本、研发支出和有效专利授权量的投入,技术改造经费对碳排放强度有很强的负向影响,要大幅度减少技术改造经费的支出;对于碳排放强度极高的行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增加效果,应尽可能的减少技术改造经费的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该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其次是研发支出、有效专利数和人力资本。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往对于碳排放的研究多是从分地区或者整体角度研究,研究分行业层次的很少,人们不太关注工业部门各个角度的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影响,在工业的各个细分行业中对碳排放的影响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从此角度进行研究,提出对于工业各个行业碳减排的相应意见。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是使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相关指标进行验证,将分位数回归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对技术进步的五种不同路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能够在更好的控制个体异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碳排放强度在不同条件分布的各个分位点上可能受技术进步影响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