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由来已久,从先秦史料到清代小说,在历经时代的流转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而元杂剧中的商人形象,在其中起到转承启合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商人形象的批判态度方面。逐渐改变了前代文学中的贬商意识,以平视的角度深入到商人生活的悲欢离合中,对他们的不幸遭遇给予同情和理解。同时,又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商人群体的商业精神进行了首肯。其次,商人作为一类文学形象,多以文学性的形式表现,而元杂剧作为戏曲文学中的一类,在表现文学意趣的同时,还赋予了商人形象表演形式的特点,如唱词和宾白的设计,“科”的表演提示等。更为生动贴切的表现了各具情态的商人形象。同时,元杂剧中对商人形象所采取的肯定态度及商业精神的宣扬,也为明清小说中众多的商人形象提供了积极意义的感情铺垫。本文对于元杂剧中商人形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他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三个角度,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重在说明对元杂剧中的商人形象进行研究的选题目的,研究综述和商人形象的界定。将元杂剧中涉及商人形象的剧目进行表格罗列,并确定主要研究范围。第一章对元杂剧中的商人形象进行分类。围绕“贬商的形象”、“褒商的形象”、“怜商的形象”三类,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商人心理。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史料,对塑造这些商人形象的社会原因做简要的分析。第二章主要探讨元杂剧中商人形象的艺术特征,分为“形态各异的脚色扮演”、“曲白相生的‘行路’语言”、“独具特色的行商道具”三个方面展开。对商人形象在戏曲脚色、语言和道具上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及艺术赏析。第三章主要以时间为轴线,依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对元代杂剧的时代划分法,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探讨前期和中后期中元杂剧商人形象的个性和共性。第四章为元杂剧中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主要围绕这类形象的思想性,分为“商业文化中的商人形象和“儒家文化中的商人形象”两节展开。第一节重在说明元杂剧商人形象下的勤俭和冒险精神,同时将商业之务实与农耕之务实进行分析比较。第二节中,重在探讨士商樊篱突破的问题。结合文本和史料,从士商观念的转变、士与商的通婚两个方面来看元代社会的士商关系,及商业思想和儒家精神的相互渗透。结语部分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