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与张问陶诗论比较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hen00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清代性灵派集大成者袁枚及后期殿军张问陶诗论的比较研究。本文从诗论比较这一特定角度出发,旨在比较袁、张二人论诗的异同及表现,而不求巨细无遗的罗列袁、张诗论的种种观点,也不会如某些传统研究那样过度着眼于个别概念、术语的分析。作为性灵派诗论的集大成者,袁枚在诗歌创作、语言、风格等方面都突破了当时乾嘉诗坛的藩篱。作为性灵派后期代表,张问陶博观约取,既吸收了袁枚诗论中的精髓,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自成一家。本文由“诗歌本质论比较”、“诗歌创作论比较”、“诗歌风格论比较”、“诗歌批评鉴赏论比较”、“袁、张诗论异同原因”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比较袁、张对诗歌本质的异同看法。作为性灵派的代表,追求诗歌的生命律动成为诗人的首要标准,故袁、张都将生命的感动,即“真情”看做诗歌的本质。但作为一个经历宦海沉浮、游历大千世界的诗人张问陶来说,他从生活阅历出发,重情之真的同时,兼重情之善、美。第二章从诗歌创作论比较袁、张的异同。对于诗歌创作,袁、张主要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辩证的看待创作中天分与学力、仿古与著我的关系,他们都注重创作者对于诗歌的敏锐力及掌控力,同时又注重后天不断地积累。对于“古”与“我”的关系,他们都既强调要汲取古人的智慧,又重视个人创新在诗歌中的显现。除此之外,他们还强调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对于语言表现,则都倾向于使用平淡之语,但要提炼、润色,达到“丰神”的效果。诗歌创作表现的情感要有力度,要有感发人心的力量,必须要有某种物质充盈期间,对于这种物质,袁枚认为这种物质是“才”,张问陶则认为这种物质是“气”,这就是他们对于诗歌创作主张的不同之处。第三章主要从诗歌风格方面来比较袁、张二人的异同。戒偏意识是袁张二人都竭力主张的。除此,他们的主体风格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袁枚主要是灵动活脱,张问陶则是沉郁空灵。第四章阐述袁、张在诗歌批评鉴赏上的异同。对于诗歌鉴赏,袁、张都主张以“味”论诗,但对于诗品与人品的关系,袁枚认为“《国风》之好,究与人品无干”。张问陶《诗草》中有大量的评论诗人其人及诗的诗,这些诗都兼重诗品与人品的关系。在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中,袁枚表现出明确的褒贬态度,他既主张学习杜甫“多师是吾诗”的创作态度,又批判杜诗“习气太重”,以及杜诗太讲究格律而有“木”的特征。与袁枚相反,纵观整部《诗草》,张问陶不仅有些诗句是直接化用杜甫诗句而来,更有二十多首诗或谈论其人或评论其诗,在艺术表现手法、诗歌内容题材及创作主张上都暗合对杜诗的认同,这也是张问陶诗歌风格偏向沉郁空灵的原因之一。第五章主要从诗坛格局、人生经历,以及地域环境等方面来阐述袁、张诗论异同的原因。
其他文献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是英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家之一。他为戏剧再次成为英国文坛的主要文学形式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品特一直保持着不断求新、求
济公,原名李修元,法号道济,南宋时期的一名僧人,因行为疯颠而被人称作济颠,又被唤作济公。济公在中国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老百姓对于济公的认识多来源于影视文化的宣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形成是由企业举债规模过大,资金来源结构不当,筹资方式及时间选择不当,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等内因以及经营风险,现金流入量,金融市场等外因的作用产生的。为
论文试图在现代哲学主体间性视界下对莫言的小说创作进行观照,并以巴赫金诗学的狂欢与对话理论为依托,阐述莫言小说内在精神与外在艺术上的特质,揭示其狂欢、对话语境中的悲
玛拉沁夫,草原之骄子。他不仅是蒙古族当代文学的领路人,还是我国当代文坛上最早的少数民族作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坚持使用汉语创作,致力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蒙古族人民斗
《妇女杂志》(1915—1931)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久、覆盖面最广的女性期刊,发行17年间,影响深远,是近现代中国女性文化的典型代表。当代学界对其有诸多
晚唐诗人许浑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佛道二教题材、意象、观念等直接反映了佛道二教对许浑诗歌创作的影响。许浑诗歌中深深的佛道情结既是唐代对佛道二教兼收并蓄的大环境下的缩影
辭賦文學在兩千餘年的發展脈絡中,歷經了形成、演進、嬗變、衰落的命運之途,晚清民國洶湧的現代思潮以及20世紀早期白話文運動的影響下,古老的辭賦藝術走向衰落,已是大勢所趨
本文的研究对象苏颋,不仅是唐代最负盛名的骈文家与政治家之一,所拟之文更是骈文中的佳作与翘楚,在当时文坛与政坛都享有较高的声望。史料记载,其人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
徐小斌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的小说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奇诡神秘的情节展现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女性世界。迄今为止,关于徐小斌小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文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