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动摇的物质基础。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方式落后,资源性缺水严重,使云南省粮食长期处于短缺的状况,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自求平衡就是云南省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找到粮食自求平衡的突破口,全省粮食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粮食总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到2014年,云南粮食实现自2003年以来的“十二连增”,粮食由长期需要大量外调到基本自求平衡的历史性转变。研究从地理学的时空视角出发,突破以往省、市、州空间中、宏空间层次,以云南省县域粮食生产为研究载体,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地探究云南省县域粮食生产的地理集聚格局。研究在分析云南粮食生产产量及种植面积特征和比较优势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云南粮食生产地理集聚空间格局特征,解析云南粮食生产地理集聚主要驱动因子,展开云南粮食安全问题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并提出优化云南粮食生产的对策措施。结果表明:云南粮食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粮食生产的集中度有所上升;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县级集聚特征比地级的明显,不同粮食作物集聚程度差别较大且集聚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粮食生产在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较为稳定;县域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不同粮食作物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程度及演变趋势存在差异;粮食集聚格局整体较为稳定,不同粮食作物的集聚格局状况不同;粮食生产地理集聚驱动因子主要有播种面积、年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一产业产值、乡村从业人员、城市化、良种补贴等。研究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云南粮食生产地理集聚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阐述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明确云南粮食生产地理集聚格局研究的理论意义。第二部分,剖析云南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和集中度,明确云南粮食生产地理集聚格局研究的实践意义。第三部分,分析云南粮食生产地理集聚现状和不同尺度粮食生产地理集聚的时间演化及各尺度集聚程度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以云南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为依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剖析粮食生产地理集聚空间格局特征及时空演变过程。第五部分,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解构云南粮食生产地理集聚运行要素,利用Eviews空间计量云南粮食生产地理集聚驱动因子。第六部分,确定粮食安全标准,评价1990-2014年云南粮食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及粮食安全类型。第七部分,以提高云南粮食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粮食生产“四化”,助推贫困县脱贫,提出相关对策。第八部分,主要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