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对湖南主要观赏竹种资源调查分析基础上,通过对湖南三种主要观赏竹的观测,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野外调查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以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为代表的湖南主要观赏竹立地类型、笋期规律、笋—幼竹高生长规律,竹林经营的合理立竹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南主要观赏竹的经营模式。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斑竹、茶秆竹、方竹的立地因子与其生长的关系,得出它们适生海拔分别为800-1200m、500-800m、500-1000m,在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上生长良好;选地时尤以阴坡,半阴坡、平缓坡地、山坡中下部、山谷和四旁地为佳。2)湖南主要观赏竹斑竹、茶秆竹、方竹出笋时间分别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4月下旬到6月上旬、9月上旬到11月下旬;出笋持续时间为30~70天;退笋率为15%左右;出笋早、盛期成竹较高,而末期,成竹较矮。3)通过观测30株样本竹生长过程,三种观赏竹的笋—幼竹高生长表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特性,选择三种“S”型数学模型,利用SPSS软件进行模拟,得出斑竹、茶秆竹用Logistic方程模型拟合较好,方竹则适合Gompertz方程模型。各竹种拟合模型的拟合优度R2值达0.994以上,呈极显著相关。4)利用每个标准地的立竹数量、新竹数量、平均胸径、平均高的数据,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拟合立竹度与新竹数量、平均高和平均胸径的关系,它们的关系符合y=B0+B1x+B2x2的多项式回归模型。且拟合模型的P值呈极显著水平。研究得出斑竹、茶秆竹、方竹的经营合理立竹度分别为650—800株/亩,700—900株/亩,1000—1200株/亩。5)通过研究的斑竹、茶秆竹、茶秆竹、方竹的立地类型,生长类型(发笋规律、笋—幼竹高生长规律、立竹度和新竹生长、平均胸径、平均高的关系),结合体现观赏价值、美化环境的经营目标,提出以斑竹、茶秆竹、方竹为代表的湖南主要观赏竹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