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是中国工艺美术设计中的重要范畴,官窑陶瓷作为其典型,艺术意义深远并影响至钜。陶瓷美学是纹饰美乃至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之一,体现了中国装饰艺术的核心特征。本文通过对明清两代官窑陶瓷的装饰形态进行研究,探索表象背后深层的逻辑内涵,体会时代精神在陶瓷纹饰中的表达。因此,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明清官窑缠枝纹饰为例,在视知觉理论的基础上对陶瓷美学进行研究。鲁道夫·阿恩海姆教授作为视知觉理论的开创者,他认为艺术表达通过“视觉力”这一媒介作用于人的认知系统,合理且美观的视知觉动力经过传递、对抗、消融等作用后达到平衡的“合力”状态。具有形式美感的艺术表达离不开“合力”作用的呈现。论文从上述理论出发,以缠枝纹饰为例分析明清官窑陶瓷纹饰复杂的纹饰形态所蕴含的造型张力与美学特征,为陶瓷美学的发展做探索性研究。论文首先对视知觉原理和视知觉动力的原理和运作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将理论延伸至明清时期官窑缠枝纹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时代精神,为纹饰的审美认知奠定基础。其次,论文针对官窑缠枝纹饰的视觉语言表达,结合实际作品特征详尽探索,阐述缠枝纹艺术的外在视知觉语言形式、纹饰构成法则中的动力美学特征等问题,分析明清官窑缠枝纹饰中“视觉力”的艺术表达,得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须使观赏者获得美的视知觉体验并产生心理愉悦感,纹饰才具备美学价值这一观点。本篇文章既是对视知觉理论的拓展应用,为陶瓷纹饰美学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和方法,又是针对明清官窑缠枝纹的具体形态的审美研究,意图提高研究者对缠枝纹艺术的视觉敏锐度和审美形态感知能力,对当代艺术设计如何提高艺术的视觉效果提出新的理论研究方向与创作方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