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后母原型探微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古希腊神话中的《希波吕托斯》,古印度《阿育王经》中的《鸠那罗因缘品》,古波斯《列王纪》中的《夏沃什王子》,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拉辛的《费德尔》等几部表现后母与继子乱伦的作品进行分析,提炼出后母原型这一文学模式,分析了后母原型在情节结构、人物角色和主题思想上的基本特征,并对后母原型进行了文化学的阐释。 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致力于后母原型这个文学模式的提炼。本文以文学作品中大量表现的乱伦现象为切入点,将乱伦归纳为“原罪型”与“意欲型”两种。在“意欲型”中,存在着许多表现后母与继子乱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情节结构与人物关系上具有很多共同特征。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发现这些作品中实际上包含着一个后母原型的文学模式。 第二章对后母原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后母原型中的人物角色有一种不断转换的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后母与继子这个两个人物在角色转换上的特点。后母原型中的情节结构是一种“爱慕——示爱——拒绝——诬陷——受难——毁灭”的模式,这种固定的情节主要由主动因和被动因这两种结构因素结合而成。后母原型在主题思想上既倡导一种家庭道德观,又表现了人性的张扬。 第三章对后母原型进行了文化学的阐释,探讨了后母原型与史前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女权主义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贬谪文学是探讨文学活动过程和主体审美心理之间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贬谪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活遭遇,使得心怀济世之志的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心理上受到重大创伤.完美的政治理想无
本文首先对《大公报》三十年代“文艺”副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整体的考察,并从中总结出这个时期的办刊风格即“京派”风格,从其主编沈从文、杨振声、萧乾到主要作者均为“京派”
前人时贤论及裴松之《三国志注》,大多注意到了它量"博"的一面;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质与量两个角度,指出了其"嗜奇爱博"的特征,深有见的.裴《注》包含有大量颇具文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