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古希腊神话中的《希波吕托斯》,古印度《阿育王经》中的《鸠那罗因缘品》,古波斯《列王纪》中的《夏沃什王子》,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拉辛的《费德尔》等几部表现后母与继子乱伦的作品进行分析,提炼出后母原型这一文学模式,分析了后母原型在情节结构、人物角色和主题思想上的基本特征,并对后母原型进行了文化学的阐释。
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致力于后母原型这个文学模式的提炼。本文以文学作品中大量表现的乱伦现象为切入点,将乱伦归纳为“原罪型”与“意欲型”两种。在“意欲型”中,存在着许多表现后母与继子乱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情节结构与人物关系上具有很多共同特征。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发现这些作品中实际上包含着一个后母原型的文学模式。
第二章对后母原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后母原型中的人物角色有一种不断转换的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后母与继子这个两个人物在角色转换上的特点。后母原型中的情节结构是一种“爱慕——示爱——拒绝——诬陷——受难——毁灭”的模式,这种固定的情节主要由主动因和被动因这两种结构因素结合而成。后母原型在主题思想上既倡导一种家庭道德观,又表现了人性的张扬。
第三章对后母原型进行了文化学的阐释,探讨了后母原型与史前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女权主义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