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游戏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yuw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西游戏在西游题材作品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小说《西游记》在后代发展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摸清西游故事在近代的演变轨迹。在众多清代西游戏中,清宫廷连台本戏《升平宝筏》意义最为重大,堪称“猴戏之源”。本文将以此剧为中心,以清代西游戏文本文献为研究对象,对西游戏的生成方式、版本流变,题材发展作重点的分析。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并对近百年来西游戏研究状况做一述评。第一章重点考察历代戏曲文献中著录的西游戏,从作者、著录、存佚、馆藏、版本、故事本末、剧情内容等角度着眼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撰写叙录,力图全面把握西游戏的规模和数量。第二章主要探讨清宫廷大戏《升平宝筏》的版本源流。在全面调查现存各种《升平宝筏》版本的基础上,结合清代文人笔记及宫廷档案的相关记载,分析《升平宝筏》的发展进程,考证其版本的源流。第三章论述《升平宝筏》的成书过程,阐述清初特殊的历史环境,清宫特有的戏曲文化氛围,西游题材自身的不断发展对《升平宝筏》生成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升平宝筏》与前代西游题材作品,特别是小说《西游记》的比较,揭示出该剧的思想主旨和作者创作意图。第四章对《升平宝筏》后的西游戏作整体的归纳和描述,主要研究西游俗曲杂剧的生成方式、流传途径和思想内容,并以《钓鱼船》为例,对这一阶段的西游戏作个案分析。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扼要地勾勒出清代西游戏的发展历程。   本研究的创新点表现在:⑴第一次对西游戏进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修正了前人文献著录中的一些讹误,对西游题材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作了有益地探讨。⑵在傅惜华先生版本著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现存《升平宝筏》的版本信息,发现了十分珍贵的康熙朝全本《升平宝筏》,即“岳小琴本”。通过对近30种版本的对勘,考证出《升平宝筏》的版本源流,同时对清内廷连台本戏的文本形态、成书过程进行了尝试性地研究。⑶整理现存西游杂戏俗曲,对其版本、内容、来源进行分类叙述,初步理清了清代中后期民间及宫廷西游戏的表演剧目。
其他文献
写字课是一门飞扬着灵性的课程,是由特殊的内容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在写字课堂中,也要正视字里字外的人文情愫,进行有趣的导,让一字一句总关情;进行有效的写,让一
布洛赫(1885-1977)是一位专注乌托邦领域,有宏大而连贯的思想体系的德国现代思想家,他以“尚未”范畴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乌托邦”理论。由于一定意义上,封闭的黑格尔理
本文试图以穆时英为个案,通过分析其小说形式与政治抉择之关联问题,来研究新感觉在中国兴起的缘由、条件与意义,并进而探讨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形式在中国夭亡的原因。本文认
本论文以《类篇》新收字为研究对象,着力从字理及文献两个角度对每个新收字的形、音、义、用以及新收字所关涉到的主要字际关系进行了考辨,并分析了一些特殊的新收字现象。在
“文以明道”是韩愈散文创作的核心思想。其主要内容就是要用符合儒家经典、先王之道的思想,去充实文的内容,使文章有益于政教。这样的目的大大增强了韩愈散文的功利性,但是
郭麐是清代嘉道时期著名词人及词评家,同时又以诗歌创作及评论闻名于世。其诗论著作《灵芬馆诗话》,体现了清代嘉道时期诗论的融合,并带有郭麐自身的特色,对研究清代中后期诗
目的监测某塑料拆解地区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污染水平及探讨其可能的来源,为保护当地环境、促进居民健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用固相萃取和气相色谱联
本文以典型的或然语气副词“也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法、话语分析、语言逻辑等语法观点和研究方法,通过大量语料搜集和整理,试图揭示“也许”句法、语义属性及其语用
本文主要谈论三个方面:一、何为“快感”,它的形成与作用;二、快感在早期革命文艺的三种形态--左翼、苏区和延安文艺(1927-1947)中的表现;三、三种文艺形态之间的生成联系。  
学位
本文主要利用西周金文资料,辅以商代甲骨文、东周金文等出土资料,结合先秦文献,初步探讨西周金文所反映的军礼制度,希望最大限度地揭示西周时代的军礼面貌,并探讨它在西周文明中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