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雉食性探讨其抗冻机理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的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雉科鸟类中罕见以苔藓为食的物种,雌鸟及其胚胎均具有超强的抗寒能力,苔藓中含有较高浓度可以提高动物抗冻性的花生四烯酸(ARA)。本文以川西高原巴塘海子山的血雉及其取食的苔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血雉和苔藓的各种抗冻性生理指标,探究血雉取食苔藓与其抗冻性的关系。
  首先采用基于可操作分类单位(Operable Taxonomic Unit, OTU)的分子生态学技术对血雉粪便中的苔藓植物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从而确定血雉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1)血雉食物中含有最多的植物是百合纲(Liliopsida),其相对丰度为32.839%,藓纲(Bryopsida)的相对丰度为15.192%;(2)在苔藓植物中藓纲占绝大多数,并且藓纲中羽藓属(Thuidium)最多,其相对丰度为10.391%。根据血雉生境中生长的苔藓种类,以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和三洋藓(Sanionia uncinata)为研究对象,其中大羽藓代表血雉最喜食苔藓,三洋藓代表偶尔取食苔藓,并以血雉不取食的纤枝短月藓(Brachymenium exile)和疣肋曲柄藓(Campylopus schwarzii)作为对照。此外,选择不吃苔藓且分布海拔低于血雉(即抗冻性较低)的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作为血雉的对照物种。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苔藓、血雉肌肉和雉鸡肌肉中的ARA等脂肪酸(FA)含量,结果表明:(1)雌性血雉肌肉中的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ARA含量均明显高于雄性血雉;(2)血雉的FA、PUFA、ARA含量及占比高于雉鸡;(3)FA含量大羽藓>三洋藓>不取食苔藓;PUFA大羽藓>不取食苔藓>三洋藓;ARA含量及占比大羽藓>三洋藓>不取食苔藓。其中大羽藓的ARA含量极显著高于不取食苔藓(P<0.01)。说明鸟类的抗冻性随着其体内ARA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血雉对苔藓的喜食程度与苔藓中的ARA含量呈正相关趋势。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其它各项抗冻性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血雉的钙离子ATP酶(Ca2+-ATPase)和钙调素(CaM)均高于雉鸡,前列腺素E(PGE)和前列腺素F2a(PGF2a)低于雉鸡;(2)大羽藓的Ca2+-ATPase(P<0.01)最高,PGE(P<0.01)和PGF2a(P<0.01)最低;不取食苔藓PGE(P<0.01)和PGF2a(P<0.01)最高。
  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苔藓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大羽藓的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呈味氨基酸(DAA)含量以及DAA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均最低,说明血雉对苔藓的喜食程度与苔藓的营养价值和口感无关。
  血雉与大羽藓中的多项抗冻性生理指标含量变化一致,表明血雉抗冻性可能与其所食苔藓有关。结果对揭示血雉胚胎超强耐寒能力的机理和进一步研究其他动物耐寒机理有一定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续博物志》十卷,南宋李石撰。《续博物志》是一部续张华《博物志》的传统博物学著作。体例与《博物志》大体相似,其内容的收录范围较《博物志》有所拓展。因“张华述地理,自以禹所未志,且天官所多遗”故卷一专门增加了“天官”的内容。其内容包罗万象,有天象、地理、奇闻异事、人物逸事、鸟兽虫鱼、饮食民俗等。《续博物志》作为中国传统博物学著作,在中国博物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为研究博物学史提供大量珍贵的材料。
bZIP蛋白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转录因子,不仅参与调控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并且在植物对胁迫的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在小麦中对非生物胁迫诱导的bZIP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仍不深入。本研究首先基于实验室前期对TabZIP15转基因拟南芥的功能验证的结果,将TabZIP15基因在小麦中过表达,对基因分别进行序列分析、亚细胞定位、表达分析和功能验证,以此解析TabZIP15在小麦中抵御非生物
学位
植物会遭受各种非生物胁迫,例如:干旱,高盐度和冷冻等,这些胁迫会干扰细胞的水平衡,影响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作物的生产力。并且非生物胁迫可导致植物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例如:促进气孔关闭、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改变细胞壁的弹性、抑制光合作用以及激活呼吸作用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大豆属于甜土作物,所以干旱和高盐胁迫是限制其产量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大豆的抗旱耐盐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位
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有着较为优质的棉纤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海岛棉产量低、抗病抗逆性差,传统的育种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结合转基因技术是改良新疆海岛棉种质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先是优化了海岛棉新海16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克隆获得了体胚发生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GbGAI4,利用生物学技术初步探索了GbGAI4基因在海岛棉体胚发生过程中的
学位
番茄是新疆一种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在新疆种植番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随着世界贸易的日益深入,番茄面临日趋严重的各种植物双生病毒的危害,而目前已有的技术方法难以在生产中实现番茄对多种双生病毒的广谱抗性。因此培育广谱抗双生病毒番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发展,已被用于植物抗病毒工程中。基于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的工作原理,要想实现广谱抗病毒育
学位
棉花黄萎病目前已成为降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关键生物胁迫因素。挖掘棉花抗病基因并揭示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机理是抗病育种的前提。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在水稻中发现了2个基因Bsr-d1和Bsr-k1,它们分别以调控过氧化氢和木质素的积累的方式影响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本研究基于以上结果,通过RT-PCR技术分别从棉花中克隆了水稻Bsr-d1和Bsr-k1同源的基因,分别命名为GhBsr-d1L1、Gh
学位
骏枣,一种可做干鲜两用的优质枣品种,是新疆红枣的主栽品种之一。枣果实营养品质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还与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关。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导致枣园管理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对枣园土壤质量产生不良作用,也对枣果营养品质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为研究微生物菌剂在干旱区骏枣园土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枣果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前期从新疆枣园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优势功能单菌株为基础,从中选取12株,包含固氮菌、解磷菌
学位
针对森林复杂冠层结构和林分高密度下遥感树种识别精度不高问题,选取皖东林区为研究区,基于高分五号AHSI、高分六号PMS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等多源信息提取各类分类特征因子。利用JM距离和线性判别分析选出树种识别的最佳特征因子。提出并构建3D残差卷积神经网络(3D-RCNN)树种识别模型,并结合特征组合方案进行精度验证,以评价3D-RCNN模型性能,并探究特征因子对树种识别精度的影响。
学位
本研究以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数量生态学、统计学、地统计学等方法,对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主要环境因素空间分布特征及二者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下游区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素间关系。为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物群落恢复、干旱区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TWINSPAN等级分类将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划分为9种植物群丛类型:I.芦苇群丛、II.
草地是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放牧是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放牧对草地影响直接反应在植物群落特征和生产力的变化。天山北坡中段仍存在传统的游牧放牧方式,该区域游牧条件下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特征和它们间的关系,对该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7-2019年以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夏季和冬季牧场为研究对象,设置轻度放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