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福斯特小说评论家Lionel Trilling说过:“对我来说,福斯特是当今唯一一个值得人们反复研读其作品的作家。每次阅读他的作品,我都收获颇多,这种收获感是阅读其他人作品时没有的。”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他一生都执著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了一种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渴求,他认为只要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能真诚交流,彼此坦诚相待,整个人类社会就可以趋于完整与和谐。福斯特终其一生只有六部小说问世,但是他的作品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度之行》是福斯特的第五部小说,也普遍被认为是他的经典之作。小说围绕一个开明的英国人和一个印度人之间的友谊展开,生动再现了20世纪早期英、印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自1924年问世以来,该小说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分析和评论的焦点。从一开始,该小说就被作为反殖民文本的代表作进行解读,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引入和迅速发展为文学评论家们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印度之行》又被视为东方主义在小说创作领域中的体现,以及殖民主义思想下意识表现的文本,受到年轻一代评论家的批判。尽管福斯特本人试图回避小说中的政治意图,声称“这部小说不是关于政治的,而是关于人类对于一种更为持久的家园的追求”。但是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盛行的今天,由于该小说国际性的背景题材,蕴含在作品中的政治意识是值得我们进行分析和探讨的。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研究殖民主义对福斯特及其小说的影响,通过分析福斯特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出殖民主义是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主要运用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解读《印度之行》中的殖民话语。虽然小说中体现了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但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他却无法避免帝国主义意识和东方主义思想的下意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