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复译研究——以《论语》两复译本为例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v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复译作为翻译的重要一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日益关注和重视。然而过去的复译研究大多停留在规定性研究层面上,关注的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复译本之间的比较,并把忠实于原文作为终极目标。若某一次甚至几次的翻译还不能完全忠实地传达文本原意的话,那么不断的复译被认为是达到对这个唯一意义不断接近的最好方法。在这种目的操控下的复译研究只把原作当做是一个能够超越时空和语言的一成不变的抽象实体,译者的任务就是不断发掘这个实体,并“万分忠实”地将它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本文基于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结合描述性翻译研究范式,运用顺应理论中的语境顺应对复译现象加以分析和解释。文章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为复译研究同时提供了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研究的理论支撑。描写性研究范式以现实的翻译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对翻译语篇进行客观描写,寻找和重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际做出的种种决策和选择。本文对诸如复译现象的存在到底是合理的还是一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部作品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是标新立异以防抄袭之嫌还是另有其因等问题做出了回答。   文章认为,以往求真式或进步论式的复译概念,使得复译作品的价值优劣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不完全对等或忠实的译文就像是过街老鼠。此种规定性研究未免会造成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将复译研究带入死胡同。   文章主张,复译研究应打破以往只注重语言内部转换的传统研究范式的桎梏,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复译现象和对待复译作品。复译的过程是译者动态地顺应语境、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和做出取舍的过程。原文和前译文都不应给复译过多地限制。只要是顺应了原文结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翻译目的、读者期待等因素的复译本就是合理的,就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为了使本文研究更具说服力,作者对比研究了儒家经典《论语》的两个复译本。旨在分析研究不同的语境下译者如何选择和顺应,创造出不同风格的译本。两本均具影响力的复译本证明:在变化着的语境中,复译就是一次顺应和选择的活动。对于复译本,我们不能静止地、单方面地评判它的好坏。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末接受美学的产生曾在西方文艺理论界激起巨大的反响。该理论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美学为基础,以读者和作者的关系作为研究主体,从而把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点从作者
9月5日,暴雪正式发布了《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Beta测试版本,本次测试只在美服进行,而杂志自然得到了测试账号,只可惜皮杰的账号未能在第一批归来,不过肥盒子的账号已经到手,所以皮杰自然霸占了这个账号为大家测试!(掌声经久不息)  虽然这次测试是作为初步测试,不过作为美服的测试我们大陆玩家玩起来还是有些网络延迟的压力,不过即使如此皮杰还是在首次测试中就轻松战胜了一位人族玩家,不得不说,虫族的雷兽在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方法探究鲁迅小说中方言的英译文本是否具有翻译共性,即简化、显化和范化特征。Chesterman(2004)把翻译共性分为S-共性和T-共性。   迄今为止,对鲁迅小
托马斯·哈代,是享誉全球的小说家。《无名的裘德》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公认为是“天鹅之歌”。这部小说涉及了人类生存中的许多冲突,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冲突,两性关系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