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县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民族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上乘,开发旅游是促进其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有效手段。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是否合理是影响民族县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对民族县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了初步尝试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在明确选题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2)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与分析。指出民族县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是民族县域旅游经济系统在空间上的投影,包括外部布局和内部布局两个方面。研究民族县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有:点-轴理论、梯度理论、距离衰减原理、核心-边缘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3)从民族县域本身实际出发,对影响民族县域旅游产业布局的因素进行系统阐述。这些影响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中心地、规模经济等。每个因素又从多个方面影响民族县域旅游产业布局。
(4)在深入分析民族县域旅游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及前人有关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县域旅游产业布局的决定机制及空间布局设计模型。民族县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决定于具有空间属性的民族县域旅游产品的供求关系,具体表现为集中和分散力量的博弈。民族县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就是从不同方面影响集聚和分散的力量(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民族县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空间布局设计模型运行有六个步骤: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民族县域周围地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状态识别、民族县域旅游产业外部布局、民族县域旅游产业内部布局、评价与反馈。每一个步骤都有其内在的要求。
(5)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对民族县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设计模型进行了初步实践应用和检验。按照该模型,通道县旅游产业现阶段外部布局应实施点轴式模式,以张家界、桂林两个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作为增长极,两者之间过通道县的旅游走廊为一轴;以柳州、怀化两个中心城市为增长极,两者之间的连线为一轴,形成“四点两轴”的外部空间结构。内部布局在初步发展阶段实施环自然风景点布局和社区-旅游吸引物综合体布局的模式,形成“”型结构;在进一步发展阶段实施核式布局和双核式布局模式,最终形成“Y”字型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