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及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探讨血清内毒素定量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为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的影响提供临床佐证。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住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肝炎(中度)组20例,肝硬化组96例。肝硬化组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实验组71例。实验组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26例、B级24例、C级21例。各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肝硬化实验组给予口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治疗8周,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内毒素定量。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实验组随着Child-Pugh评分分级的增加、血清中的内毒素水平逐渐增加,与Child-pugh分级呈明显的相关性,实验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结果与慢性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内毒素水平>慢性肝炎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予以口服药物金双歧维持治疗8周后、血清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实验组: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评分的增加,血清中内毒素水平及总胆红素定量逐渐增高,白蛋白逐渐下降,凝血酶原时间逐渐延长。血清内毒素、肝功能指标(PT、TB、ALB)水平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s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内毒素水平与Child-PughA、B、C分级存在在直线正相关性(r=0.906,P<0.05);血清内毒素与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与白蛋白均存在直线相关性。结论肝硬化组内毒素水平>慢性肝炎组。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评分的增加,患者血清中内毒素及总胆红素定量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白蛋白下降,在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中存在明显差异;血清内毒素水平、总胆红素定量、凝血酶原时间及白蛋白与Child-Pugh评分有直线相关性,内毒素对Child-Pugh评分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对判断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有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的影响提供临床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