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泯灭——论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讽喻小说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dding_do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以创作政治讽喻小说闻名于世,被公认为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虽然他去世多年,但他的创作思想与政治立场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他的政治讽喻小说《动物庄园》明察现在,《一九八四》洞悉未来。以往的研究者们大都将研究角度放在奥威尔的政治倾向上,而本论文旨在研究奥威尔在这两部作品中对隐藏在极权政治下排他的社会关系,国家统治对个体情感的剥夺,以及逐步形成思想桎梏等一系列泯灭人性的问题。同时也将从一个新的侧面探究奥威尔这位伟大睿智的作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论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分析作品中极权者利用“假想敌”形象转移民众愤怒与仇恨的注意力,并以此对异己分子极端排斥,由此分析小说人物在其生存的社会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真挚自然友好关系的丧失、彼此间信任感的缺失以及人伦美的被剥夺。“战争即和平”,人永远处在一个疏离敌对的环境中,并以之为生活常态。本章细致分析小说刻画出的那一个充满战争、缺乏爱与关怀的社会体制下人的生存状态。  第二部分:探讨作品中人物情感关系:以小说共同的主题——反独裁入手,描写极权社会对人的一系列严密控制,以达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彼此陌生和猜忌的目的。“自由即奴役”,人物始终处于被监控被奴役状态下,丧失爱的能力和权力。他们逐渐失去友情、亲情和爱情,以致丧失对真理对事实等温情记忆的能力,只剩下对统治者无限的崇拜和热爱,最终沦为没有个人情感知觉的行尸走肉。本章细致分析极权者是如何利用一切手段来一步一步控制人的情感乃至最终扼杀人性达到极权目的的过程。  第三部分:探讨统治者对民众思想的控制:本章通过分析作品所描绘的极权社会生活中僵化言语的广泛使用、双重思想传播以及在物质被极端控制下的个体存在来揭露极权统治对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扼杀。“无知即力量”,极权者需要的是彻底的服从与拥戴,而只有不会思考和创造的人才是极权统治赖以生存的无限力量。人性之善在极权者的操控下一步步沦陷,人的思维已僵化不堪。本章细致描绘出小说中在宗法社会化的体制下人的那种小心翼翼的生存状态,毫无想象力与创造力,残缺可悲的人性。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选取了林纾最具代表性的两篇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及《黑奴吁天录》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林纾是个古文大家,他在翻译的时候往往以古典文学为参照物,将古典文学的叙事策
陈克年,安徽含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南京印社副秘书长
期刊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中“认识角”一节的内容为例,对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措施进行探讨,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中的“角”,指的是一种由一个端点与从该端点发射出的两
本论文以忻州地区的方言文化词语为研究对象,忻州地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全区管辖忻州、原平、定襄、五台、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14个县
一身唐装,面容清瘦,举止儒雅,平和亲切,这是磎叜先生给人的印象。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九三学社社员,他已经在艺术的道路上踽踽前行了几十年,从花鸟、人物、山水到书法、篆刻均功底深厚、自成一格,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但他却秉性淡泊,没有忙碌于逐名求利,仍然偏居田园一隅,默默耕耘着自己的艺术,或许也正因如此,他的画风才得以保持了传统中国文人画的简远诗意、秀润古朴。  艺术之路  磎叜原名王立成,祖籍河北沧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通过对现阶段职业教育中,机械类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以一专多能为发展方向,在以数控类专业为主的背景下钳工实习这种十分传统的实习项目面临实习周期短而学生又不感兴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