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立法文件与司法判决,对商业诋毁纠纷中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进行了类型化梳理。在此基础上,在法政策学的视角下,从立法精度与裁判标准化角度提出了优化措施。第一,我国现有法律对商业诋毁损害赔偿计算方式的规定较为模糊,可概括为损失计算法、获利计算法和酌定赔偿法;相关的规定较为原则化,缺乏相应的操作细则。第二,通过本文的初步实证梳理,我国大部分的司法判例对商业诋毁损害赔偿都采用了酌定赔偿法。第三,总体而言,在商业诋毁损害赔偿计算上存在着司法判决与立法内容相冲突、司法判决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高(表现在计算方法和酌定赔偿考量因素的选择以及赔偿数额的确定)以及损害赔偿数额与救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反差等问题。第四,产生这种司法困境的原因在于商誉的特殊性未得到足够重视、损害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规定不够精确、被侵害方的举证责任过重、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以及惩罚性赔偿制度缺位。最后,提出以下三条优化路径:其一是完善立法,包括提高对商誉特殊性的重视、明确不同主观过错的程度差异、提高损害赔偿数额计算标准的精确性、减轻被侵害方的举证责任以及纳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其二是促进审判标准化,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降低法官在法律适用中的随意性;其三是司法审判中在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协助,通过确定合理的损害赔偿数额,对商业诋毁的侵害方进行有效训诫,以期减少商业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而实现优化商业规范及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