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移乡避仇制度考论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eng8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复仇作为一种伦理价值和亲情义务被肯定甚至提倡。但随着国家作用的扩大、地缘政治的加强以及由此而来的在司法层面上采取的国家主义立场,国家施行的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的法律控制也逐渐加强。复仇,这一原始社会就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开始受到种种限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情法并立,互为轻重,相互避让的法制路线。诸多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应运而生,尤以“移乡避仇制”最为显著。当杀人者遇赦免刑,而被杀者家中尚有期以上亲属,为执行赦令,又防止仇杀,法律强制杀人者不得再回到故乡居住,而要移居千里之外落户。通过这种方式,造成仇恨双方空间上的距离,一来可以淡化被害人家的复仇,二来也为复仇造成一定难度。在封建法律既重情又顾法的大原则之下,这样的制度安排不能不说是一种的实际可行的良苦用心。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移乡避仇制”来龙去脉的分析和议论,考察其历史源流,阐发其合理内核,并尝试古为今用。力求从司法实际出发,将该项制度植入刑法的规定当中,以期深入分析此制度并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立法建议。
其他文献
当前,职务侵占罪在司法实践适用过程中仍有争议,未形成统一标准,而这亟需进一步对此罪的构成要件进行研究。成熟的刑法理论必然是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发展的,且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讲授型”几何知识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当前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中日益普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
期刊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高潮的到来,人们的政治生活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网络较之于其他传播媒介来讲拥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和强大的优越性,因而激起了普通公民通过网络平台
党群互动要充分考虑时代的新变化    《同舟共进》: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频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趋于紧张的倾向,值得高度重视。那么,在新时代,党和群众怎样形成良性互动?如何让群众对党保持信任?  王长江:政党是民众和公共权力沟通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民众理应有很多互动,这是政治学的基本常识。但问题在于,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老百姓的利益由国家来满足。这种设计本身缺乏把民众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