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混凝土技术是对劣质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新技术,因其良好的生态护坡效果,已应用于多个省市的坡面修复工程。然而,植被混凝土技术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植被生长受基质材料胁迫、养护过程中土壤养分流失、植被容易退化、生长状况不良和生理活性不高等。这些问题很可能导致植被混凝土护坡效果变差,使防护工程无法达到长久护坡、生态恢复的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本试验拟将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这两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投加到植被混凝土基质中,以北方常用草坪草早熟禾巴林(Poa pratensiscv. Balin)为试验植物,考察菌剂对植被混凝土植物的改善作用,研究AMF强化植被混凝土各成分的最优配比及菌剂掺量,并对AMF强化植被混凝土的截污功能进行探究,为两种技术的结合在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在植被混凝土中,AMF均能有效侵染植物,接种摩西球囊霉对植物的侵染率最高,达43.27%。早熟禾对摩西球囊霉和混菌的依赖性较强,二者相差不大,明显优于根内球囊霉。混菌处理的早熟禾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15.8%和19.5%。接种摩西球囊霉对早熟禾地下生物量促进效果最好,达49.1%。接种摩西球囊霉的早熟禾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比空白处理提高45.4%和27.7%),丙二醛含量最低(降低了14.8%),能有效增强植物抗逆性。接种摩西球囊霉还能使植物达到最大的光合同化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强植物对光和水分的利用能力,促进植物更好的生长。综上得出摩西球囊霉是AMF强化植被混凝土的最佳菌剂。在植被混凝土组分配比正交试验中,对早熟禾发芽率、株高、生物量和MDA含量的最优水平组合基本相同,为A1B1C-2D3;对7d和28d抗压强度的最优水平组合为A5B1C1。综合考虑植物的生长情况和植被混凝土基本的抗压强度要求,最终确定最优水平组合为A1B1C2D3,即水泥配比为6%、有机质配比为5%、绿化添加剂配比为4%、菌剂掺量为4%。施加AMF菌剂能有效提高植被混凝土对氮、磷的截留效果。对于不同浓度的进水,各处理对低浓度氮、磷的截留率要高于中浓度和高浓度。对于同一进水浓度,各处理对磷的截留效果要优于对氮的截留效果。在同浓度进水中,接种摩西球囊霉处理对氮、磷的截留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