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化碳加氢脱氯制氯仿的供氢剂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氯化碳(CTC)是甲烷氯化物(CMs)生产过程的副产物。中国是CMs生产大国,2017年CMs产量和CTC副产量分别为246万吨和12.3万吨。CTC是一种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为受控化学品,目前只允许作为生产非ODS的原料使用。为了履行蒙特利尔公约,淘汰CTC的生产和消费,CMs生产企业必须自建CTC转化装置,将其CTC焚烧或转化为非ODS物质。因此,开发四氯化碳的转化技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氯仿是一个大宗化学品,也是一种重要的CMs产品。将CTC转化为氯仿,不仅可以解决ODS的处置问题,而且CTC的原子利用率高,属于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四氯化碳加氢脱氯制备氯仿的新方法。研究了三种供氢剂(三氯乙烯、丁二酰亚胺、四氢萘)与四氯化碳加氢脱氯反应的特性,探究了供氢剂种类、反应温度、催化剂种类和用量对CTC转化反应和氯仿选择性的影响、反应动力学特征以及反应的放大效应等。结果表明,以三氯乙烯为供氢剂时,在30~60℃,9 g CTC,10 mmol 三氯乙烯,1 mmol TBAF,10 mmol K2CO3 的条件下反应 0.5 h,可实现CTC完全转化和95%以上的氯仿选择性;以丁二酰亚胺为供氢剂时,在150℃和物料比nNHs:nTBAF:nK2CO3=1:0.3:1的条件下反应4 h,可得到91%的氯仿收率;以四氢萘为供氢剂时,在230℃,nCTC:n四氢萘=1:1的条件下,可实现四氯化碳90%以上的转化率和75%的氯仿选择性。本文采用上述三种供氢剂可以在温和条件下将四氯化碳转化为氯仿,该方法与传统的以氢气为氢源,贵金属为催化剂的高温高压反应相比,工艺简单,条件温和,转化率和氯仿选择性均高,更适合工业化应用。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甲烷氯化物生产行业副产CTC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背景: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有“沉默杀手”之称,在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首位。上皮性卵巢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有效的筛查手段和诊断方法,故就诊时大多数患者已处于卵巢癌的中晚期,未得到治疗的最佳时机。此外,上皮性卵巢癌具有易转移、易复发、复发后易耐药等特点[1],因此,上皮性卵巢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40%-45%[2]。如
栽培稻在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后,导致遗传多样性大大减少,而野生稻在自然生长的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有利基因。将野生稻染色体片段导入栽培稻中,构建单片段代换系材料,挖掘和利
生物医学特征信息的获取需要发展一些快速、实时和直观的分析方法,基于纳米材料发光效应而构建的光学探针因其丰富的表面识别单元、光谱性质易于调节等优势而广泛地应用于生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系统的情况。植被对气候变化很敏感,植被动态及其对气候
目的:针对循环micro RNA诊断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估循环micro RNA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全面检索英文和中文数据库中循环micro RNA诊断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文献。依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系统地筛选。采用Quality Assessment for Diagnostic
植物促生菌不仅可以合成植物生长发育方面所需要的生长活性物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固氮、溶磷、解钾、产铁载体等作用直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且还可以通过繁殖竞争生存空
目的:本研究使用三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 CASL)技术探讨成人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脑血流动力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经头颅MRI及MRA确诊40例MMD患者,病例组按Mo CA评分,分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disorders,VCDs)组和非VCD
火龙果(Hylocereus)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果实富含甜菜素、可溶性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甜菜素具有抗氧化、防癌等生物活性,可溶性糖的含量亦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OPs)在防止农作物虫害中应用广泛,但即使少量的OPs及其残留物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开发一种操作简单、灵敏快速的检测OPs的方法
棉花是我国农业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重要大宗产品,而新疆棉花主要采用膜下滴灌的种植模式,使棉花在机械采收过程中容易混入一定量的残膜,严重影响棉花质量。目前降低机采籽棉残膜含量的方法,主要是采摘后进行清除,但是在籽棉残膜清除阶段由于籽棉多次转运压实,残膜清除必须进行多次开松,功耗较大。另外,多次机械加工致使残膜变小,后续更加难以清除。为此,本文提出在棉花机采过程中对残膜进行阻隔防治的方法,从源头上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