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酒裂殖酵母产辅酶Q及其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辅酶Q<,10>是最有希望实现工业化的生产方法,论文选取粟酒裂殖酵母S.promb2.1794作为出发菌株,经过诱变得到辅酶Q<,10>的高产菌S.prombB<,2.1794>,研究了该菌的最佳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经过优化后辅酶Q<,10>的产量由9.64mg/L提高到26.85mg/L.进一步研究了在最优条件下的发酵动力学,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为辅酶Q<,10>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微生物发酵法的一个缺点是发酵产物复杂、产率较低,从而使辅酶Q<,10>的提取纯化比较困难,且测定成本较高.该文比较了常用的几种不同提取方法,确定以碱皂化法提取辅酶Q<,10>,并对碱皂化提取法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辅酶Q<,10>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简化为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辅酶Q<,10>.目前用于微生物发酵法中的辅酶Q<,10>产生菌的产率都较低,因而单纯依靠寻找辅酶Q<,10>的高产菌株,其提高辅酶Q<,10>产量的能力是有限的.论文探讨了通过微生物转化法将茄呢醇转化为辅酶Q<,10>的可能性.通过实验确定了微生物转化法中底物的投料方式,即50mL发酵培养基中,在发酵进行到18h时添加50mg以1﹪吐温80乳化的茄呢醇、37.5mg的对羟基苯甲酸,并补加0.2/dL MgSO<,4>,这时微生物转化法测得胞内辅酶Q<,10>产量为27.89 mg/L,而发酵液中辅酶Q<,10>产量达到22.34 mg/L,总的辅酶Q<,10>产量达到了50.23 mg/L左右.
其他文献
学位
乳杆菌是乳酸菌最大的一个属。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以及鼠李糖乳杆菌的益生功能强大、应用前景广泛,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乳杆菌分布广泛,人源如口腔、肠道、母乳粪便等;非人源如天然发酵食品、土壤等。研究表明,不同来源乳杆菌的功能基因组学及表型存在差异,即不同的生长环境会造成菌株特性的差异,为提高筛选具有良好特性乳杆菌的成功率,研究不同来源乳杆菌的特性差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对人源与非人源植物乳杆
学位
香肠在发酵过程中支链氨基酸(BCAAs,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在具有支链氨基酸转氨酶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代谢产生的特征性风味物质如2-甲基丙醛,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会赋予发酵香肠特有的风味如奶酪味、果味、焦糖味等。因此,本文从金华火腿中筛选一株具有高支链氨基酸转氨酶(BCAT)活性的发酵乳杆菌YZU-06,通过产生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确定发酵乳杆菌YZU-06与高蛋白酶活性的腐生葡萄球菌CG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对在四个不同温度(200℃、250℃、300℃、350℃)条件下,CO膨胀处理的烟丝重要半挥发性香味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用烘丝处理的烟丝做了对比试验.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毛细管GC法及GC/MS对烟样的中性、碱性和酸性香味成分进行分离、定性和定量,分别测定了19种中性、13种碱性和21种酸性香味成分.实验结果表明,经CO膨胀处理后,烟丝中大多数香味成分的含量比膨胀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