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滇东南地区近千年来的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以及石漠化的过程与成因,对云南省丘北县普者黑峰林湖盆区董家洞采取的DJD-02石笋样品进行分析;同时也对研究区水系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监测,建立了从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纵向变化梯度。基于DJD-02石笋的4个230TH测年数据和221个碳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研究区近千年来的δ18O、δ13C的时间变化序列;通过XRF岩心扫描仪获得DJD-02石笋微量元素数据,建立了微量元素比值Sr/Ca、Ba/Ca、Pb/Ca变化曲线。通过研究区水系分析、与现代器测气候数据以及相邻区域的对比明确了DJD-02石笋δ18O、δ13C以及微量元素比值的气候环境意义,结合历史文献中对人类活动的记载,反演了研究区石漠化过程,对石漠化成因进行了分析。具有研究结果如下:(1)对研究区内水系的监测,建立了从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纵向梯度,大气降水的δD,δ18O的变化幅度最大,土壤水的δD,δ18O的变化幅度次之,岩溶泉水、洞穴滴水和暗河的δD,δ18O的变化幅度最小。从地表水到地下水的δD,δ18O变幅逐渐变小,是洞穴上覆的土壤基岩对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起到了平滑的作用,但主要都来源于大气降水,能够响应地表气候的变化,具有降雨量效应。(2)用DJD-02石笋的δ18O、δ13C、微量元素比值(Sr/Ca、Ba/Ca、Pb/Ca)反演了研究区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1000-1400AD,处于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简称为MWP),在1000-1280 AD阶段内,属于暖湿的气候模式,植被比较发育,石漠化情况并不明显;在1280-1350AD阶段内,属于暖干的气候模式,植被发育较差,石漠化发生。在1400-1600AD处,对应于小冰期(Little Ice Age简称为LIA),气候干冷,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石漠化现象更加严重。1600-1720AD,气温回升,降水增加,气候较为暖湿,石漠化程度减轻。在1720-1900AD,气候干旱,农作物的传播,人类农业活动加剧,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石漠化加剧。在1900-2000 AD,DJD-02石笋的δ18O指示降水的变化趋势是先减少后增加,DJD-02石笋δ13C迅速开始向偏重方向变化,在20世纪末期开始偏负变化,在20世纪末期,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治理,当地处于植被恢复期,石漠化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3)人类活动对石漠化进程起到重要影响。在人类开发活动加剧的年代,DJD-02石笋δ13C与δ18O的呈相反变化趋势,地表植被发育差,加剧石漠化。在1360—1600AD,处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对云南地区的开发程度较大,近百万的军事移民进入云南,为边疆的稳定与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石漠化程度加深。在1700-1800 AD,被视为山区作物的玉米和红薯在研究区内得到传播,更加大了人们对山地等的开发,石漠化更加严重。在20世纪末期人们采取的积极措施也是石漠化得到一定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