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SD大鼠腰动脉相关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大鼠腰动脉的具体解剖位置及其定位、自身的解剖学特点及变异情况,为腰动脉阻断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红色乳胶灌注大鼠的降主动脉,在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大鼠腰动脉的解剖位置、测量各腰动脉之间的距离、腰动脉本干长度及外径。结果:大鼠腰动脉从腹主动脉的的背面发出,共有5根,第一根位于左肾动脉略上方,第二根位于左肾动脉略下方,第三根和第四根通常位于髂腰动脉附近,且彼此之间距离很近,第五根发自荐中动脉背面,荐中动脉起于腹主动脉背侧末端;第三根和第四根腰动脉比较特殊,存在一些变异情况;可见腰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在进入肌肉或即将进入肌肉可分为上下两支,呈“Y”型;5根腰动脉分别分布于腰肌及腰方肌,其较大的终支伴随脊神经经椎间孔进入脊髓,汇入脊髓的前、后正中动脉,参与脊髓的供血。结论:大鼠共有5根腰动脉,解剖位置比较固定,便于结扎,适合动物脊髓缺血模型的制作。第二部分SD大鼠脊髓缺血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目的:在SD大鼠腰动脉的解剖学基础上,阻断腰动脉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模型,为缺血性脊髓病、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机制实验研究提供良好的载体。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分离出腰动脉)和脊髓缺血组(结扎所有腰动脉),并于术后进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脊髓HE染色镜下观察及Caspase-3免疫组化监测。结果:术后48h对缺血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均分为9.22±0.9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镜下观察:前角神经元细胞核萎缩或溶解,呈凋亡和坏死样改变,正常神经元数目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aspase-3阳性细胞呈棕黄色,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也可见少量表达,脊髓缺血组阳性率远大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结扎大鼠所有腰动脉可以建立稳定的脊髓缺血模型,可为脊髓缺血后损伤机制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提供良好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