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园区建设新模式:新乡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共生理论,我们可以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共生单元,它们之间通过各种要素流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构成区域共生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客观上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逐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乡之间统筹发展已成为当前阶段的新目标、新要求。“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均有赖于城乡之间的协调一体化发展。本文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以如何实现城乡统筹这一命题为核心出发点,以城乡统筹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归纳和推演创新,试图构建出一个以现代农业园区为现实载体,以“综合体”思想为内核,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新型城乡统筹路径分支——新乡村综合体。它是以城乡规划学为基底,通过规划空间的手段来使区域城乡统筹格局得到良性优化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它能够为在特定情况下,符合主客观条件基础上而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本文运用文献研读法、理论学习法、综合系统整治法和案例实证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推演,构建出新乡村综合体及其特征与内涵;然后通过对新乡村综合体所需的土地、资金、政策、区位等先决条件的论述,证明其开发建设的可行性;接着根据城乡统筹规划的相关内容,对如何规划建设新乡村综合体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究;最后通过相关实证案例的解析,对所提出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佐证。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城乡统筹中共生理论的运用与研究,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内涵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为载体,结合“综合体”的本质,明确本文意欲创建的新型路径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明晰地界定“新乡村综合体”的定义、特征及内涵,以利于读者形成清晰的认知体系。第二部分: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学、农业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新乡村综合体建设中涉及到的土地、资金、区位、技术模式四大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论述,对“新乡村综合体”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这一命题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新乡村综合体开发建设所需的各项条件目前已初具雏形,且就发展趋势来看是大势所趋。第三部分:提出新乡村综合体的规划模式。基于以上分析研究,从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两个层面对新乡村综合体如何实现合理规划进行论述。在规划方法中,本文按照明确选址、定位功能、布局产业、配套设施、运营管理等步骤对新乡村综合体进行详细、有序的分层规划,最后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模式。第四部分:依据前文研究成果,以规划理论为指导,将规划模式运用到笔者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际项目的规划中,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检验,佐证模式的可操作性。总起来说,新乡村综合体这一城乡统筹新路径的本质,就是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纳入到一个系统里面进行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互联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进行统一研究、统筹解决,构建有利于转换城乡二元结构的空间格局和体制机制,并在政策制度方面提供参考建议,以达到实现城乡共兴、和谐一致发展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股市一直低迷,监管层迫于种种压力只能限制IPO,各类型的企业不大可能通过股市进行融资,使得债券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此背景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央企业在国有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我国对中央企业的
叶小纲《最后的乐园》作于1992年留美期间,反映了作曲家在音乐语言上的个性化特征,与其之前的国内创作相比,表达上更为自由。半音动机成为作品最重要的结构力量,也是音乐展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强烈冲击。我国国内需求不足和过度依赖出口的结构性矛盾也开始日益凸显,低端产业成为经济危机最先冲击的对
立足"大学生在英语生态课堂中的主体性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利用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生态课堂"理念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现状,并选址在浙江省衢州市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气雾剂和蓝芩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钠、维生素C、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
农业是弱质产业,特别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风险管理工具,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江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虎亚种,数量稀少,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本文通过对华南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以及疾病的调查与诊断分析,并整理了科学饲养管理要点,为华南虎的健康饲养
散文有着"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和耐读性。在考点设置方面,散文阅读的考点设置相对比较灵活多样,能更好地全面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