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近海生态系统影响的不断加剧,有害藻华在世界各地近海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明显增加,部分有害藻产生的海洋藻毒素对近海水生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趋加重。目前,已发现的海洋藻毒素已达几百种,其中脂溶性藻毒素(LMATs)约占海洋藻毒素的90%;LMATs不仅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伤害,还能在贝类体内累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导致人体中毒。21世纪以来,在近海水环境中发现的LMATs种类逐渐增多,LMATs的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对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然而,关于近海重要养殖海湾水生环境中LMATs的组成、浓度、来源、时空变化规律的系统调查研究仍较少,LMATs在水生环境中的相分配规律也未探明。对海洋养殖环境中的多种LMATs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是防控养殖贝类LMATs污染的有力途径,然而,我国目前仍缺乏有效的LMATs污染风险早期预警方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我国典型养殖海湾—胶州湾为研究靶区,对胶州湾水生环境中的LMATs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对我国近海养殖环境LMATs污染全面监测和污染风险早期预警技术进行了探究。具体内容如下:为了阐明胶州湾水环境中脂溶性藻毒素的化学多样性和时空分布格局,采用固相萃取技术(SPE),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多级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对胶州湾春、夏、秋、冬季海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LMATs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中存在大田软海绵酸毒素(OA)、鳍藻毒素-1(DTX1)、鳍藻毒素-2(DTX2)、米氏裸甲藻毒素(GYM)、罗环内酯毒素-1(SPX1)、扇贝毒素-2(PTX2)及其酸式结构PTX2 SA、扇贝毒素-11(PTX11)等多种溶解态和颗粒态LMATs,其中OA为溶解态LMATs的主要成分,而PTX2为颗粒态LMATs的主要成分。溶解态LMATs的总浓度占比(平均97.50%)远高于颗粒态(平均2.50%),表明LMATs在胶州湾水生环境中主要以溶解态的形式存在。各种溶解态LMATs在不同季节的总浓度范围为4.16 ng/L~23.19 ng/L,平均浓度13.35 ng/L。夏季溶解态LMATs的平均浓度最高(16.71 ng/L),春季颗粒相中分配的LMATs最多,而秋季LMATs的种类最丰富,说明季节变化对近海半封闭式养殖海湾水生环境中LMATs的组成、浓度和相分配有较大影响。胶州湾海水中LMATs的空间分布呈现西部和湾口浓度较高,东部浓度相对较低的特点。在胶州湾的浮游植物样品中观察到Dinophysis acuminata、D.fortii和Prorocentrum minimum等常见脂溶性藻毒素产毒藻,为胶州湾水生环境中LMATs的潜在来源。针对近海养殖环境海洋藻毒素污染监测和预警技术发展滞后的问题,采用HPLC-MS/MS技术,建立了一种针对浮游植物中6类典型LMATs进行轮廓分析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种对近海养殖区常见LMATs进行早期监测和风险预警的新技术。该方法有良好的灵敏度、精密度(2.66%~11.93%)和回收率(70.28%~113.24%),对浮游植物中的各种常见LMATs能准确同步测定。随后,将该方法用于胶州湾和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中LMATs的综合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清楚地展示水生环境中LMATs组成和浓度的时空变化,说明该方法是全面监测近海养殖环境中各类LMATs污染的有效方法。此外,为了早期预防养殖环境LMATs污染,提出了基于浮游植物LMATs轮廓进行预警的思路,通过对中国近海3个典型养殖海域大量浮游植物样品LMATs浓度结果的统计分析,初步设定了中国近海养殖区LMATs污染风险预警“警戒值”:低风险为0~399ng/g,中等风险为400 ng/g~4999 ng/g,高风险为≥5000 ng/g。本研究首次基于浮游植物毒素轮廓对多类LMATs进行同步监测和预警,为近海养殖区海洋藻毒素监测预警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