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OMP)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与雌激素缺乏直接相关,亦与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关联,其特点是长期骨吸收超过骨形成,从而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健康。近30年来,双膦酸盐类药物(bisphosphonates, BPs)已发展成为最有效的骨吸收抑制剂,研究全面,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为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具有强力的抗骨吸收作用,可迅速降低骨转化指标,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且不良反应少。本研究(1)比较绝经后妇女和正常育龄期妇女骨代谢的相关指标,及瘦素、白介素-6的水平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治疗探寻方向;(2)检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经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值,骨转化指标,及其他血生化指标,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旨在观察并分析口服阿仑膦酸钠肠溶片在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绝经后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妇女共42例,年龄在45~66岁(平均59.4岁),均为自然绝经年限在1年以上,体重指数(BMI)在18.1~29.4kg/m2,且均符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以此42例妇女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选取健康育龄期妇女25例,年龄25~35岁(平均30.8岁),BMI在18.0~28.2kg/m2。比较两组的骨代谢相关指标: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血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骨密度(BMD)、瘦素(leptin)、白介素-6(IL-6)等,进行统计学分析。(2)以此4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进行为期1.5年的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所有受试对象均予以口服钙尔奇D 600mg/d以及阿仑膦酸钠肠溶片(石家庄制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70mg,每周一次,连?续服用6个月,每4周访视1次。分别测定服药前、服药6个月末和停药1年后腰椎2-4(L2-4)、左侧股骨颈、Ward氏三角、股骨粗隆的骨密度,以及血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血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包括尿素氮、肌酐),血钙、磷等生化指标,并在治疗期间观察受试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不良反应或下颌骨坏死,眼部不适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以综合评价口服阿仑膦酸钠肠溶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1)绝经后妇女与育龄期妇女比较,血钙、血磷无统计学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血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绝经后妇女与育龄期妇女比较L2-4及左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氏三角区的BMD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瘦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白介素-6有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6个月末,L2-4以及左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氏三角区的BM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较治疗前分别增加2.8%、6.3%、6.5%、7.2%,治疗6个月末与停药1年后的BMD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ALP、血清BGP、血TRAP显著高于阿仑膦酸钠治疗6个月末和停药1年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在停药1年后与治疗6个月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6个月末、停药1年后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ea)、钙(Ca)、磷(P)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3例患者分别于第4周、第12周因出现恶心、腹痛症状而终止实验,2例患者分别于第4周、第8周失访,所有受试者服药期间均无下颌骨坏死现象,无眼部不适感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绝经后骨代谢加快相关,与体脂含量及瘦素水平无明显相关。(2)口服阿仑膦酸钠肠溶片可显著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骨密度,降低骨转化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口服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