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今观古,《后汉书》实蕴藏丰富的文学批评史料。以《文苑列传》为主详细著录了传主各类文体的创作情况,兼及未归为文体类别的单篇作品,在文体史上具有重要辨体意义。《<后汉书>文体著录研究》根据文体的著录位置,将《后汉书》的文体分为传中文体和传末文体,围绕这两类文体展开论述。首先,《后汉书》文体著录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传末文体。传末文体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书写结构,这种结构虽渊源有自,但在《后汉书》中方蔚为大观,成为一大著录特征。传末文体的著录里不乏一些特殊文体,这就需要结合传主的创作情况来加以辨析,从中得出传末文体的辨体特点。传中文体的位置不固定,种类相对庞杂,既包括行文文体也含有选文文体,因而对其归类显得尤为重要。传中文体亦有相应的著录特征,这应该结合实用之文兴盛的风气、文体功能以及《后汉书》赞体的特点去共同探讨其著录特征。传中文体与传后文体有机统一于《后汉书》,通过对二者的不同收录情况进行详细比对,发现它们分别折射了东汉与魏晋以来的文体观念。其次,在辨析文体之际,可看到部分文体的设立明显存在重名轻实和自立文体的特点。这与名实论、人物品评的时代风气颇有渊源,《后汉书》实际上起到了间接的启示作用。汉魏名实论从名实不符发展至实立名从,影响了这一时期辨体的演进。《后汉书》的“自立文体”到《文心雕龙》之“选文以定篇”,传递出文体辨析也与人物品评的时代风尚和文学发展息息相关的事实。名实论和人物品评两种风气的演进,辐射到了文体,而《后汉书》文体著录的特征恰好反映了这个进程中的一个前期节点。通过梳理从《后汉书》至南朝文集、文体理论著作的文体观的变迁,能够相对系统的了解社会风气对于文体的意义。最后,《后汉书》文体著录不仅有典型性且具有启后影响。它的文体书写结构保存了大量史料,在文体史上具有贡献意义,亦有部分史传继承此体。通过探究《后汉书》对后代史传文体著录体例、文学文体观的影响,旨在构建相对完整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