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一年与适合支架治疗而行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狭窄率,闭塞率,一年中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几率,一年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并做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支架置入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自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因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的患者资料中,选取经头颈CTA(CT血管成像)或DSA(脑血管造影)证实存在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76例患者中,其中有40例患者行内科药物治疗,36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所选病例均为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狭窄率≥50%,排除具有合并有颅内肿瘤,颅内动静脉畸形,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严重的出血倾向,存在恶性肿瘤生存期不满2年等禁忌症并经病人及家属签字同意。药物治疗组患者按照脑卒中预防指南进行正规有效治疗。支架治疗组的患者术前3~5天给予拜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氯吡格雷(产地规格)75mg或波力维(产地,规格)75mg,口服各每日1次,术前常规进行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乙肝六项,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实验室检查,行心电图,头CT/MRI,头颈CTA或DSA检查,并给予NIHSS评分。术前备皮,禁食水,术前2小时及术中、术后持续泵点尼莫地平注射液检测控制血压,防止动脉痉挛,术后3天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肝素钠入壶治疗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6个月内给予拜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氯吡格雷75mg,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各每日1次,术后6个月后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直至终身,术后1、3、6个月行TCD(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检查,12个月后行头颈CTA或DSA检查,头CT或头MRI检查,记录发生术中、围手术期并发症,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次数,支架再狭窄、闭塞、NIHSS评分变化来综合评定。统计学方法使用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组患者和36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组患者,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平均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相似,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2支架治疗患者术中有1例(2.7%)出现了肢体偏瘫,复查头CT可见桥脑腔隙性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凝集及活血治疗后症状好转,术中1例(2.7%)出现了少量桥脑出血,给予停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及抗凝治疗,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7天后复查头CT出血吸收。336例例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手术全部成功,支架治疗组支架术前平均狭窄为(66.22±11.80)%,术后残余狭窄率约为(12.78±9.52)%,平均的NIHSS评分为1.69±2.01;药物治疗组基底动脉狭窄率约为(60.63±12.97)%,平均的NIHSS评分为2.03±2.55。12个月后支架治疗组有4例出现了≥50%的再狭窄(11.1%),其中1例患者是症状性再狭窄(2.7%),出现了桥脑梗死,新发脑血管病(脑梗死)1例(2.7%),闭塞0例,基底动脉狭窄率为(18.75±16.71)%,平均NIHSS评分约为1.03±1.48,。药物治疗组患者基底动脉狭窄约为(80.75±47.43)%,闭塞2例(5%),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7例(17.5%)其中短暂性脑缺血2例,脑梗死5例,其中1例闭锁综合征导致严重的残疾,平均NIHSS评分约为2.45±2.76。两组患者在再狭窄,闭塞,新发脑梗死几率,NIHSS评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支架治疗组36例行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术中、围手术期有少数并发症出现,经治疗后未有明显后遗症状,相对安全。2支架治疗组在12个月后的血管狭窄率,闭塞率,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平均NIHSS评分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可见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3严格掌握支架治疗的适应症、熟练的手术技能、合适的支架材料、规范的围手术期治疗是降低支架治疗风险的关键。总之,支架治疗可以直接扩张狭窄血管,提高血液流量,直接改善脑组织血供,同时改善脑功能,减少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是药物治疗不能取代的,但支架置入术中、围手术期仍有并发症的出现,仍存在术后支架血管再狭窄的情况,仍需积极处理危险因素,规律服药,减少并发症及预防再狭窄情况,但样本量较小,还需大样本的研究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