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环行器端口中金属丝的传统检测方式是人工检测,其存在重复性差、速度慢等缺点。人工检测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工厂流水线。基于机器视觉的缺陷检测系统相比人工检测,具有更高的检测重复性、速度以及自动化等优点。于是,本文就基于机器视觉的环行器端口中金属丝检测系统,开展系统设计与算法研究。本文最先对系统的打光光源、打光方式、图像采集模块以及运动控制模块进行了研究。采用白色LED光源,对环行器端口分别采用了正向打光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行器端口中金属丝的传统检测方式是人工检测,其存在重复性差、速度慢等缺点。人工检测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工厂流水线。基于机器视觉的缺陷检测系统相比人工检测,具有更高的检测重复性、速度以及自动化等优点。于是,本文就基于机器视觉的环行器端口中金属丝检测系统,开展系统设计与算法研究。本文最先对系统的打光光源、打光方式、图像采集模块以及运动控制模块进行了研究。采用白色LED光源,对环行器端口分别采用了正向打光与侧向打光两种方式采集图像。由双远心镜头搭配500万工业相机组成图像采集模块,以获得高对比度、低噪声的图像。电动旋转平台控制环行器的旋转,以采集环行器三个端口的图像。其次,本文从环行器端口中背景的灰度不同出发,将环行器待检测区域分割为上、中、下三部分。对三个部分,分别比较了正面打光与侧面打光拍摄的图像的对比度与清晰度。最终对上、中两部分选择了正面打光,对下部分采用了侧面打光。分析了金属丝在不同背景中的灰度特征、形态特征以及可能被误判的边缘类型。然后,采用了动态阈值分割的方式提取图像中比背景暗或亮的边缘。在骨架化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边缘相连的分离。基于金属丝属于屋脊型边缘,对提取出的边缘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屋脊型边缘进一步根据灰度均值、方差等灰度特征的不同设定多阈值,进一步筛选出金属丝。最后利用本文所设计的基于机器视觉的缺陷检测系统以及金属丝检测算法,对891张环行器端口图像进行检测,从误检率与漏检率两方面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对环行器端口上部分和下部分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对环行器端口的中间部分由于噪声过大的原因,检测效果漏检率较高。最终对总计491个金属丝的误检率为6.3%,漏检率为6.9%。
其他文献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进步以及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可以获得大量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这使得如何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智能对地观测这一问题变得尤为迫切。语义分割在遥感领域有很多应用,例如土地利用、建筑物提取、道路提取以及车辆检测等。遥感图像的语义分割任务可以基于不同地形地貌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去识别提取土地覆盖和利用类型。针对目前遥感图像语义分割任务中存在的一些挑战,本文做了以下研究工作:针对将De
大型托卡马克放电过程中,一些磁流体不稳定性引发的破裂将会导致等离子体放电终止。等离子体中大量热能和磁能将在毫秒量级内快速损失,这会对装置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些危害主要包括三方面:装置壁和偏滤器靶板的热负荷、真空室壁的电磁应力以及逃逸电流。避免和缓解等离子体破裂期间产生的高通量高能逃逸电子一直是破裂缓解的重要课题。在大量气体注入(Massive Gas Injection,MGI)系统主动触发等离子体
基于微镜阵列的光场成像作为一种三维成像模式,迄今为止已诞生多种结构形态。目前工业界最新的光场相机,通过配置多焦距定焦微镜阵列构成。不同焦距的微镜结构,负责对不同物空间深度处的目标执行清晰成像,达到扩展景深和解析深度目的,其三维成像效能仍极有限且难以与目前成熟的平面成像模式兼容。液晶微镜阵列作为一种可替代定焦微镜执行电控调焦的微纳控光器件,可用于执行光场成像从而展现更大的景深和独特的层析化物空间能力
研究目的:分析和鉴定COL3A1基因突变与散发性胸主动脉夹层(STAD)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两阶段病例对照实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经典致主动脉夹层的基因突变在散发性胸主动脉夹层人群中的分布。第一阶段纳入223例STAD患者和41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经过位点质量过滤、人群结构分析、亲缘关系分析和祖源关系分析得到高质量的基因变异位点后,筛选和评估29个经典致病基因的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识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分类任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复杂性赋予了模型强表达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可解释性不强的问题,易于受到对抗样本的干扰输出错误的结果。对抗样本是人为向输入样本中添加细微噪声形成的,对抗样本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深度学习安全问题的关注,如何有效地生成更自然的对抗样本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研究对抗样本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安全领域
随着环保的概念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接受,风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风机的图像检测通常基于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但其成像特点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获取目标的三维信息。激光雷达根据其成像原理,可以较为精确地捕获目标的三维信息,为风机检测带来新的思路和探测手段。盖革APD面阵激光雷达具有高帧频、探测距离远、探测精度高、体积小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激光雷达获取的原始距离像信噪比低的缺点
目的:研究一种分子显像纳米药物TMVP1-ICG-NP在识别肿瘤转移前哨淋巴结中的效果。TMVP1是本实验利用细菌鞭毛肽库技术筛选出来的序列为LARGR的多肽,能够特异性结合表达于肿瘤转移前哨淋巴结中的新生淋巴管的受体分子VEGFR-3。本研究利用TMVP1修饰的聚合物纳米材料搭载近红外荧光染料吲哚菁绿(ICG),以改善ICG的血液循环稳定性并使其获得肿瘤转移靶向显像的能力,探究其对肿瘤转移前哨淋
研究表面等离激元与激子的相互作用在纳米尺寸非线性光学器件、量子信息传输计算和偏振激光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通过透射、反射和暗场散射光谱对贵金属纳米腔与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产生的强耦合现象进行了充分研究。近年来,基于纳腔的强耦合特性表征的主要方式是暗场散射光谱,然而通过该方式难以准确区分强耦合与增强吸收或Fano共振等弱耦合现象。光致发光光谱能够直接揭示强耦合下能级劈裂,因而荧光光谱的模式
目前,实现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整个汽车行业所关注的重点,要求结构件在轻量化的同时其强度也要满足要求。Al-Zn-Mg-Cu合金是室温下强度最高的铝合金,自然成为实现轻量化的首选材料。但是Al-Zn-Mg-Cu合金具有合金化程度高、凝固温度范围宽等特点,导致铸件极易产生缩孔、气孔和热裂纹等缺陷,铸造性能很差。因此,Al-Zn-Mg-Cu合金铸锭一般还需要塑性加工以减少缺陷。目前,Al-Zn-Mg-Cu合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为研究生物组织结构和疾病机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光学显微镜可达亚细胞的分辨率,结合日益成熟的标记技术,适合用于研究微米分辨率下厘米尺度大体积样本的生物学问题。申请人所在课题组发展出的深低温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利用液氮制造-196℃的深低温环境,结合机械铣削的方式打破成像深度的限制,以光学成像的方法获得冷冻环境中的样本三维结构和代谢信息。深低温的固定和包埋方法使生物样本的原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