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理化指标并进行系统分析,以了解其与中医证型的内在关系,探讨原发性肝癌的不同中医证侯之间的差异,进而揭示证的实质及与客观指标的相关规律性,为原发性肝癌的分型引入客观化的标准,对具有中医优势及特色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方法: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了湖北省中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的病人,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病例78例,收集其详细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中医分型、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秩和检验,双侧检验,a=0.05。   结果:在本试验收集的78例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中,脾虚湿困型18例,占23.0%;气滞血瘀型26例,占33.3%,湿热聚毒型18例,占23.0%;肝肾阴虚型16例,占20.7%。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中,ALT值的高低次序为湿热聚毒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困型;AST值的高低次序为肝肾阴虚型>湿热聚毒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困型;ALB值的高低次序为脾虚湿困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聚毒型>肝肾阴虚型;TBIL值的高低次序为肝肾阴虚型>湿热聚毒型>脾虚湿困型>气滞血瘀型;在肝功能各项指标中,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脾虚湿困型与气滞血瘀型比较,ALT、AST、ALB、TBI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型与湿热聚毒型比较,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ST、ALT、TBI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聚毒型与气滞血瘀型比较,AL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ST、ALT、TBI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各项指标(AST、ALT、ALB、TBIL)同其他三型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肝肾阴虚型与其他3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脾虚湿困型至肝肾阴虚型的评分,child A级患者比例逐渐减少,而child B-C级患者比例逐渐升高,提示脾虚湿困型患者肝功能储备情况较好,而肝肾阴虚型则最差。通过结合各型影像学的表现可以看出临床分期中Ⅰ期以脾虚湿困型为多,其肝功能储备情况尚可,属较早期病变。Ⅱ期则以气滞血瘀型为多,亦可表现为湿热聚毒型;Ⅲ期主要证候为肝肾阴虚型,其肿块体积多增大明显,肝脏功能储备差,属晚期肝癌。   结论:脾虚湿困、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肝肾阴虚四个证型是原发性肝癌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各自证的体现,其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或有重叠,但不同的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不同,体现了各个证型阶段患者的机体状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毒清颗粒对内毒素血症肝损伤大鼠蛋白质谱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1)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中药治疗组4个组,每组均为10只。(2)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连续7天,每天1次用(0.2ml/10g)蒸馏水灌胃。脂多糖(LPS) (10mg/Kg)于末次灌胃1h后腹腔注射。实验期间,所有动物正常饮水,普通饲料喂养,禁食12h后腹腔注射脂多糖及腹主动脉取血。1%戊巴比妥钠(3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