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而“流动日记”正是本着这样的出发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大胆练笔,倾吐心声,并让小组伙伴、老师、家长共同分享。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得以激发,他们把写作当成了一种需要,从而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同时,由于“流动日记”独特的交互性,使得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在不断写作、欣赏学习他人作品、评价、被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社交能力也将逐步提高,从而最终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近五年的“流动日记”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习作兴趣和小学教师评改习作的现状,提出了在班级开展“流动日记”的策略。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要叙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流动日记”及其由来与做法。小学作文教坛的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严重,对写作文没有兴趣,高年级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而无法沉下心写作文,教师评改作文方式单一,评改费时且效率低下等。班级“流动日记”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减少了机械、单调、低效的写作训练,且大大提高了教师评改作文的效率。第三部分:“流动日记”的成效与问题。在自己所执教班级开展“流动日记”活动已有五年时间,共计126名学生参与了此项练笔活动。五年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具体从两个方面加以呈现: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开展“流动日记”活动前后的情况以及在两届学生中开展“流动日记”的成效进行比较;对“流动日记”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改善,提出相关完善、改进措施。第四部分:“流动日记”的实质分析。文章将从四个部分加以分析“流动日记”的实质:“流动日记”是一种生活化的小学作文训练;“流动日记”是一种全方位的语文合作学习;“流动日记”是一种互动性的家校联合教学;“流动日记”是一种代际间的社交生活实践。第五部分:“流动日记”的教育功能分析。“流动日记”的教育功能包括五个方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交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