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研究与教学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ianqi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他不仅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更是古往今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共作有6首,大约作于1720年,其中3首无伴奏奏鸣曲,3首无伴奏组曲。他设计了小提琴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巅峰。一直以来,许多大型演奏比赛和专业院校的入学考试都会指定要求演奏一首或多首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由此也可以看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重要地位。这首《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以下简称《g小调》)也经常被搬上舞台演奏,其中第一乐章柔板与第二乐章赋格更是为大家耳熟能详,因此这部作品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价值。本文具有研究思路的系统性和研究结果的实用性。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对巴赫《g小调》的理论研究成果,还将为巴赫《g小调》的实际演奏与小提琴教学两方面提供良好的建议与指导。在作品赏析、音乐鉴赏等方面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和讨论:第一部分,绪论。说明巴赫《g小调》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介绍论题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概述。第二部分,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了巴赫生平和巴赫的几个重要方向。第三部分,笔者先研究了《g小调》的创作背景以及诸多时代因素对其创作这部音乐作品的影响。又从和声、曲式、调性结构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具体的谱面分析,并由此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与艺术内涵。第四部分,在谱面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笔者多年小提琴演奏的经验以及小提琴教学的探索,重点诠释了各个乐章在演奏与教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的演奏技法、技术难点。最后结合对教学应用的研究,简要阐述了对于小提琴教学方面的几点启示,以期为今后国内的学者、教师和学生的分析研究和演奏教学两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
作者利用通信接口RS485设计编制了一套通讯软件,给出了主程序流程图。该系统的作用为风电控制系统的变频器和主控系统之间进行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故障信息、警
在中国当代文坛,方方是一位有思想有深度的杰出女作家。她的独特魅力在于,作品中始终散发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她对生命个体的深切关注。方方的小说创作始
以三袁在不同时期文学理论和创作方面反对复古、拟古的实绩为标准,公安派文学分为兴起期、鼎盛期和衰落期。1587年(万历十五年)袁宗道文学创作由模拟复古派转变为反对复古派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存在于肿瘤细胞中的极小部分细胞,能够驱动肿瘤的持续生长、播散及其后的转移。治疗后残余的CSCs因为耐药而难以被杀死,最终引起肿瘤复发。
目的:探讨牵引推拿配合药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
2019-08-1001∶45,第9号台风“利奇马”(超强台风级)的中心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m/s),中心最低气压930百帕。受“利奇马”影响江浙沪交
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漂移粒子群(RDPSO)算法优化的随机森林(RF)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利用RDPSO算法优化RF决策树数量和分裂属性个数2个关键参数,构建RDPSO-RF评价模型,并与基于RDPS
在中职,英语课作为普通文化课的一部分,各专业使用国家规定统一教材,按照相同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然而旅游类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对从业者的英语水平有着一定程度的要求,因此,中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