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他不仅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更是古往今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共作有6首,大约作于1720年,其中3首无伴奏奏鸣曲,3首无伴奏组曲。他设计了小提琴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巅峰。一直以来,许多大型演奏比赛和专业院校的入学考试都会指定要求演奏一首或多首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由此也可以看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重要地位。这首《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以下简称《g小调》)也经常被搬上舞台演奏,其中第一乐章柔板与第二乐章赋格更是为大家耳熟能详,因此这部作品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价值。本文具有研究思路的系统性和研究结果的实用性。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对巴赫《g小调》的理论研究成果,还将为巴赫《g小调》的实际演奏与小提琴教学两方面提供良好的建议与指导。在作品赏析、音乐鉴赏等方面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和讨论:第一部分,绪论。说明巴赫《g小调》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介绍论题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概述。第二部分,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了巴赫生平和巴赫的几个重要方向。第三部分,笔者先研究了《g小调》的创作背景以及诸多时代因素对其创作这部音乐作品的影响。又从和声、曲式、调性结构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具体的谱面分析,并由此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与艺术内涵。第四部分,在谱面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笔者多年小提琴演奏的经验以及小提琴教学的探索,重点诠释了各个乐章在演奏与教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的演奏技法、技术难点。最后结合对教学应用的研究,简要阐述了对于小提琴教学方面的几点启示,以期为今后国内的学者、教师和学生的分析研究和演奏教学两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