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打乱了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再次成为我国农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和方向。然而目前,社会对沈阳市工业的关注多于农业,导致在其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上的研究,多数仅停留在农作物和其布局的调整,忽视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还是数量和质量双重目标的调整,是技术和制度的调整,是可持续农业的调整。并且因政府“缺位”和“错位”现象的存在,农户盲目的进行调整难免会造成“一哄而上”的局面,结果又会出现产品结构雷同、质量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研究现阶段沈阳市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时,就应当在我国多次农业结构调整,全国农作物调整格调基本一致的基础上,重点凸显出自身的特色。对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政府推动和制度创新就成为农业经济转型以及金融危机背景下沈阳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国家和沈阳市农业普查资料,对所选课题作了以下研究:①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运用综合优势指数法,重新测定了近期沈阳市下属各市、区和县间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指出沈阳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区区域布局方式;②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运用灰色关联度,测算了影响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制度措施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排位,农民相关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排位,指出农用柴油即机械化在种植业技术手段中的首要地位,新制度形式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富民小区对种植业的发展影响极为显著;种植业收入在沈阳市农户人均收入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分析了其中的勾辑关系,阐明了技术和制度优化方向;③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运用问卷调查分析和实证分析,论证了沈阳市农户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决策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农户的年龄与其调整行为呈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农户生产经营的专门投入和技术变量呈正相关关系,而资金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当地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中的“卖难问题”与其调整行为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运用案例分析,阐明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