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002~2007年连续733例老年和高龄老年患者冠脉介入诊治的回顾性调查研究,探讨老年及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关系,评价老年和高龄老年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所有对象均接受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参照Gensini积分系统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别对冠心病组和正常组、单支病变和双支、多支病变组进行年龄、各生化指标、血压的对比分析;所有对象分为四个年龄组:<60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及以上组,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对冠心病发病风险、病变范围和程度的影响;并根据Gensini积分四分位法分组,对各组年龄、尿素氮(Bun)、肌酐(Cr)、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比较;最后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所有对象Gensini积分与危险因子的相关关系。201例患者接受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CI),对年轻组(<60岁组)、老年组(60~74岁组)和高龄老年组(75~88岁组)患者的合并症、冠脉内支架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各年龄组PCI的即刻成功率、并发症和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随访PCI术后6月~2年内老年及高龄患者主要心脏事件(MACE)和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四个年龄组(<60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及以上组)CHD的发病率分别为47.41%、50.5%、64.4%、68.3%,RR分别为1、1.127、1.242、1.317,老年人群年龄每增加10岁,CHD的发病危险分别增加12.70%、24.20%、31.70%。各年龄组男性CHD发病率均高于女性,男性CHD发病风险为女性的1.39倍(p<0.01)。多支病变组患者年龄(p<0.01)明显较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高,从<60岁组到80岁及以上组,Gensini积分逐渐升高。Bun(p<0.05,p<0.05,p<0.05)、C(rp<0.01, p<0.01,p<0.01)、FIB(p<0.05,p<0.05,p<0.01)与冠心病的发生明显相关,并伴随冠脉病变的支数及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上升,且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un、Cr和FIB都是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PCI的201患者中,高龄老年组高血压(p<0.01)、高脂血症(p<0.01)、糖尿病(p<0.01)、缺血性脑卒中(p<0.01)、肝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p=ns)高于老年组和年轻组患者。老年组、高龄老年组单支和简单病变明显少于轻中年组,而双支、多支及复杂病变增多;高龄老年组多支、复杂病变也明显多于老年组;从轻中年组、老年组到高龄老年组,Gesini积分逐渐增高。与此对应的PCI参数显示:老年组、高龄老年组预扩张比例增高;平均每例置入支架数、治疗病变数也明显增多;除1例发生冠脉内急性血栓、1例发生冠脉穿孔破裂外,整组对象冠脉内介入治疗的即刻成功率为99.01%(199/201),其中75岁及以上高龄老年组即刻总成功率为98.68%,与轻中年组(100%)、老年组(98.9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高龄老年组完全血运重建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组(26.31% vs 41.30%,p<0.05)和轻中年组(26.31% vs 75.76%,p<0.01),高龄老年组MACE的发生风险为轻中年组的5.47倍,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完全血运重建(OR=2.14,95%CI=1.37~5.72)是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老年组即刻总成功率为98.67%(74/75)。结论增龄、男性是CHD的重要易患因素,并加重CHD的进展; Bun、Cr、FIB水平增高都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对于老年及高龄人群,冠脉造影可准确检出有危险因素的老年CHD患者(尤其是无症状型CHD患者),早期接受再灌注治疗,可能明显改善预后,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有适应症的老年和高龄老年患者能良好耐受PCI , PCI即时成功率、院内无事件生存率与年轻患者相当。高龄患者PCI术后远期MACE明显较年轻患者增加,但增龄并非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CHD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可能明显改善预后。高龄不是冠脉介入诊治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