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的多维翻译研究——民族典籍的复原、转译与异域传播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t83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秘史》是蒙古民族的文化元典,是一部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代表性民族典籍。它一直以极其密切的关系与翻译紧紧联系在一起:它的存世是借助明初汉译得以实现的;“秘史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兴起则有赖于文本的对外翻译;而它在流变、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则是崭新而经典的翻译问题。遗憾的是,《蒙古秘史》的翻译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处于学术空白状态。以此为对象展开专题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这一典籍的学术认识。更重要的是,这一个案研究是其背后更大学术范畴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微观践行,透过它可以从宏观上对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给予一定的理论升华和学科建构。后者同《蒙古秘史》这一具体个案情形一样,也正处于学术拓荒期,它因其横跨民族学与翻译学的跨学科背景而为我们展示出宏远的学术前景,是对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有力充实和全新开拓。 本文试图以《蒙古秘史》的翻译传播(尤其是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叙述与批评相结合、描写与评判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综合视角,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从汉译、蒙译到英译对这部民族典籍做出多个维度的系统翻译研究。本研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具有双重目的性。实践上,它试图在纵向梳理《蒙古秘史》这样一部本身情况复杂且流播广泛的民族典籍的翻译史的同时,对其中一些具体的文本翻译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以便点面结合,综合认识和准确评价《蒙古秘史》的翻译情况。理论上,它力图站在现代译论的高度对这部民族典籍翻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解释和阐发,同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和学科定位,对整个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及其旁涉领域的学科蓝图做出规划和设想,以补充和完善因单纯汉族典籍翻译研究一维模式而失衡的中国典籍翻译研究,从局部为构建完整的翻译学框架建言献策。 依据以上研究目标,本文设计了五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考察国内外对《蒙古秘史》及其翻译的研究现状,并制定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论证。第二部分为《蒙古秘史》与“秘史学”研究趋势的演变,介绍《蒙古秘史》及其文化渊源,勾勒“秘史学”研究趋势的演变,指出秘史学史与《蒙古秘史》翻译的密切关系,为以下的翻译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为《蒙古秘史》的流变传播史,从整体上对其从汉译到蒙译再到(除英译外的)外译的流传、翻译情况予以整理,对其中的典型翻译文本和翻译现象予以理论透视。第四部分为课题的主体部分——《蒙古秘史》的英译研究,包括四章内容。首先对《蒙古秘史》的英译简史分期分类,然后分别对《蒙古秘史》的三种英文全译——柯立甫翻译、罗依果翻译和奥侬翻译综合评析,结合每一翻译过程的内外部多种因素来解释其特性与成因。第五部分为理论建设与研究总结,包含在论文的最后两章中。第八章总结和反思《蒙古秘史》的翻译研究,并由此个案研究上升到对整个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的定位、建构;第九章总结研究不足,提出后续设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蒙古秘史》这部蒙古族文史典籍的翻译(尤其是英译)状况第一次进行系统研究,纵向梳理其翻译传播史,就其中的典型译本和现象展开评析,填补了国内民族典籍综合翻译研究的空白,是对全新的翻译研究领域的探索和拓充。其二,以《蒙古秘史》个案翻译研究为基础,对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给予理论反思和学科定位,对于充实和建构完整的民族典籍翻译、典籍翻译乃至翻译学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其三,对于《蒙古秘史》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翻译类型——“古本复原”,在导师提出的概念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理论阐发和理论挖掘,同时站在现代译论角度对《蒙古秘史》这一民族典籍翻译中的具体文本和现象予以理论阐释。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中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 1.中学生确实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元认知和社会/情感策略。认知策略使用最频繁,其次是元认知策略,而
混凝土结构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工程质量事故却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检测实体混凝土强度十分重要.钢筋是混凝土结构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既会
近年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特别是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每种语言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
作为一项重要的产出技能和交际技能,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与研究的焦点;然而,在听、说、读、写这四项英语基本技能中,写作却总是构成中国大学生的最大困难。 在所有语用学理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