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这一新兴的移动支付方式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日益普及,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往往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和银行卡的绑定就可以完成各种支付,但在这种简单快捷的支付方式中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极易诱发各种新型的刑事犯罪。结合了科技的新型犯罪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但对其应该如何定性,不只是引起了社会公众、民刑法学实务界、理论界的关注,也给司法认定带来了不少困扰。本文正是通过研究在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备受关注的“偷换收款二维码”侵财行为的定性问题,来探寻传统刑法理论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犯罪,以减少理论与实务争议。目前,“偷换收款二维码”侵财案,因其作案手法的迷惑性,导致存在主张盗窃罪和诈骗罪的不同观点。而关于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分析又存在着多种争议。为解决案件定性争议问题,笔者将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案情和争议焦点,通过对案情和争议焦点的详细了解,明确争议来源。第二部分对案件争议焦点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对犯罪对象的认定、行为入罪标准以及各方对案件性质不同观点的对比,为得出定性结论提供分析依据。第三部分得出案件分析的结论,肯定“偷换收款二维码”侵财行为秘密窃取和违背被害人意志的特点更符合盗窃罪,不符合诈骗罪,并且从分析案件定性的过程中得到要从立法者本意出发解决争议问题的启示,同时为完善二维码支付方式提供了相关建议。“偷换收款二维码”侵财案件的发生是移动支付面临的新问题。通过对各方观点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案情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偷换收款二维码”侵财案件的定性难问题,也有助于更好的把握盗窃罪和诈骗罪这两种常见的侵犯财产类型犯罪之间的差异,应对当代背景下新型侵财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导致司法认定困难的现状。实践方面,在盗窃与诈骗纷繁复杂的作案手法中对侵财行为性质的清晰认定,不仅对精准打击盗窃诈骗犯罪分子,营造出健康的法律环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规范移动支付行为,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