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分子量分布聚氨基酸的新型缩聚方法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可控聚合方法是聚合反应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具有产物的分子量可控、聚合物结构可设计、分子量分布窄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虽然传统聚合反应方法逐步完善为“活性”/可控方法,但是脂肪族缩聚的“活性”/可控化依然还是空白。本文首先制备了活性单体磷酰-氨基酸混合酸酐,随后进行了均聚氨基酸“活性”/可控缩聚的尝试,对脂肪族缩聚的“活性”/可控聚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具体说来,本论文包含以下分两个部分:  1.活性单体磷酰-氨基酸混合酸酐的制备。  在制备活性单体前,本文首先合成了所需原料1,2-次苯基磷酰氯和N,O-双三甲基硅基化氨基酸。使用五氯化磷与邻苯二酚反应制备1,2-次苯基三氯化磷,  1,2-次苯基三氯化磷与乙酸酐反应制备1,2-次苯基磷酰氯,氨基酸与六甲基二硅氮烷在三甲基氯硅烷和碘化钾的催化下制备N,O-双三甲基硅基化氨基酸。由于原料1,2-次苯基磷酰氯和M,O-双三甲基硅基化氨基酸极易水解且难以长时间储存,本文改进了两种原料的储存措施,将其配制在疏水溶剂中,且在尽可能短的储存时间内将其使用完毕。通过1,2-次苯基磷酰氯和N,O-双三甲基硅基化氨基酸通过亲电取代和分子内成环反应合成活性单体磷酰-氨基酸混合酸酐。  2.均聚氨基酸的合成和纯化。  由于磷酰-氨基酸混合酸酐同样极易水解,因此不将其分离纯化,在合成结束后向反应瓶中加入计算量[混合酸酐:N,O-双三甲基硅基化苯丙氨酸(mol/mol)]的N,O-双三甲基硅基化氨基酸作为引发剂引发聚合。制备了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为原始单体的混合酸酐活性单体,并在苯、甲苯、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乙腈等溶剂中聚合。由于反应液中存在聚合反应的副产物1,2-次苯基磷酸三甲基硅基酯和未反应的单体混合酸酐,在沉淀分离聚氨基酸时易与沉淀剂发生反应或水解生成粘稠物质,导致所测转化率大于实际转化率。我们对包括乙醚、甲醇、水、乙酸乙酯和正己烷在内的多种沉淀剂进行筛选,最终选择甲醇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溶液(Ⅴ/Ⅴ=1∶4)作为反应溶液的终止剂、聚氨基酸的沉淀剂和副产物的洗涤剂。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聚苯丙氨酸更易与未反应的单体和副产物分离,所得的转化率数据较可信,所以选择苯丙氨酸作为缩聚动力学研究的对象。苯丙氨酸在苯中的缩聚动力学研究表明,聚苯丙氨酸的分子量与转化率呈线性关系,聚合反应是一级反应,聚合反应表观速率常数kappp=2.88×10-5 s-1;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聚合物分子量分布指数基本恒定且很小(PDI≤1.10),符合链增长“活性”/可控特征。在甲苯、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溶剂体系中,均得到了窄分子量分布的聚苯丙氨酸(PDI<1.2)。在二氯甲烷中制备的聚丙氨酸、聚甘氨酸、聚亮氨酸分子量分布指数均较小(PDI<1.2)。圆二色谱测试结果表明聚氨基酸在溶液中存在螺旋结构,旋光度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有左旋性质,进一步证明在制备磷酰-氨基酸混合酸酐和聚合过程中氨基酸没有发生消旋。但是由于所得聚氨基酸分子量偏低,在此分子量区域内存在较大的测试误差,尚不能充分证实磷酰-氨基酸混合酸酐的聚合体系是“活性”/可控聚合体系。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混合酸酐体系能够做成“活性”/可控缩聚的潜力,是对脂肪族单体的“活性”/可控聚合方法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应该仅限于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学习能力。学生元认知能力对数学教学活动至关重要,本文就数学教学与学生元认知能力进行探究。  一、什么是元认知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来说就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它包含关于静态认知能力和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是对当前认知
在该论文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定量neem提取物中总limonoids化合物的显色定量方法.为消除来自于提取物中其它组份的干扰,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多组份校正的方法.在分析处理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