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表学术论文”和“专家型教师做什么”耳语同传报告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执行院长John Loughran教授应邀在河南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期间开展了三场专题讲座。John Loughran教授不仅是国际教育学领域的著名教授,而且是该领域多种知名期刊的审稿人,在学术论文的发表与审稿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出于自身兴趣,笔者参加了其中两场讲座,并为一名校友提供了耳语同传。笔者将这两场讲座的内容及耳语同传的实况进行转写以作为本篇翻译报告的语料。笔者转写的第一场讲座为“如何发表学术论文”,John Loughran教授通过对比发表论文的不同途径,举例阐明不同类型论文的区别和难度,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操作性的写作规则与发表方法。第二场讲座为“专家型教师做什么”,John Loughran教授主要分析了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六种框架,颇具启发性。笔者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本次口译实践。释意理论最早由塞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提出。释意理论将口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译员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其次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忘记语言符号的结构,只记住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最后则用另一种语言符号把意思传达出去。其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最关键的阶段,要求译员获取源语核心内容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听众。本实践报告共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本次口译实践的内容,其中包括任务来源、实践意义及口译过程中的难点。在耳语同传的过程中,笔者需要保持低声口译。由于学术讲座的专业性,本次实践对笔者的知识储备、听辨能力及应变能力要求较高。第二章描述翻译过程,其中包括译前准备、口译过程及译后评价三个部分。第三章分别从理解、脱离源语外壳、重新表达这三个阶段举例分析释意理论对本次口译实践的指导意义,详细阐述译文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理解阶段主要阐述语内知识和语外知识对口译效果的影响。脱离源语外壳阶段主要阐述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处理及错译漏译问题。重新表达阶段主要阐述三种翻译方法的使用:增译法、省译法及转换法。第四章回顾本次口译实践中的问题,并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此次口译实践,笔者不仅拓展了教育学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学术讲座口译风格的认识,同时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较好地完成了耳语同传的任务。笔者在总结回顾的过程中论证了释意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为同类型的口译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情感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好的情感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因此搞好情感教育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做到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机会促进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科间情感
针对短波发射机采用的调制方式,对调制信号的功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一种功率取样电路,讨论了功率控制实现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测量验证,最后阐述了该取样电
<正>"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子课题——《新课改目标教学研究》是基于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出现了耗时低效、学生负担加重的情况下,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学校
会议
冶金机械设备是冶金企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其使用功能的正产是冶金企业生产安全、生产效率以及产值质量的保证,由于冶金设备传统的维修技术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本文介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