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对角质形成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u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米波是指波长1-10mm,频率在30-300GHz的极高频电磁波,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低强度的毫米波辐照(≤10mW/cm<2>)可以影响细胞生长与增殖、酶的活性、遗传物质的状态、细胞膜的通透性等.毫米波辐照不但能产生局部效应,还存在远位的生物学效应.1977年俄罗斯人最早将毫米波应用于临床,随后毫米波疗法在当地较广泛地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高血压、支气管炎、创伤及恶性肿瘤等50多种疾病.由于毫米波的生物学效应十分复杂,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缓慢,妨碍了毫米波治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因此低强度毫米波的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1.毫米波辐照1h(频率为30.16GHz,功率密度分别为3.5 mW/cm<2>和1.0 mW/cm<2>)本身不影响正常细胞GJIC功能,但可消除或减小TPA诱导的细胞GJIC功能抑制,其效应强弱与功率密度的大小有关.2.在用基因芯片筛选的基础上,检测到毫米波的四个反应基因.CASP、STCH、PAR-2和ERGIC-53基因在3.5 mW/cm<2>的毫米波辐照4次后表达上调,其中,ERGIC-53基因在1.0 mW/cm<2>的毫米波辐照4次后表达即被上调.这些上调基因与细胞生长、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转运等功能有关.3.毫米波对CASP、STCH、PAR-2、和ERGIC-53四个基因表达的上调具有多次辐照的累积效应,结合辐照的恒温条件,进一步验证了毫米波存在非热效应.
其他文献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健康或疾病状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机体的健康不仅与暴露于环境有害因素的程度有关,同时还与遗传易感性结果,机体的健康不仅与暴露于
目的: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镉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以异黄酮进行干预.为整体研究提供依据,并为镉接触人群的防治提供线索.方法:采用ECV 304人脐静脉内
一、目的和意义近年来,毒物对血红素氧化酶(heme oxygenase,HO)蛋白和mRNA表达影响的报道陆续出现,HO系统在毒作用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HO有三个亚型,其中HO
相对于细菌和动物细胞,人的细胞用于基因突变实验有更大的意义,其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人体的情况,可避免从细菌和动物细胞所得的结果外推到人类可能产生的误差。在哺乳类细胞
目的:了解影响原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进展、膀胱保全、转移及肿瘤别生存率等预后指标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198例原发浅表性膀胱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