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形象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作家创作中的中国形象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国形象作为俄国文化的“他者”的意义。通过收集该时期主要作家描述和评价中国的文本资料,经由深入地解读和总结关于中国形象的观点,着重考察文本之间的互证关系,归纳出世纪之交俄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的普遍意义。本文选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多位重要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进行详细阐述。康·列昂季耶夫、弗·索洛维约夫、德·梅列日可夫斯基三人为一组,由于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局限在“欧洲中心论”和“中国威胁论”的层面,所以对中国的想象是消极否定的。在他们看来,中国不是僵化、停滞、落后的象征就是对俄国具有很大威胁的东方怪物。在众多批判的声音中,尼·丹尼列夫斯基独树一帜。他在19世纪对中国产生众多质疑和批判的浪潮中诗中坚持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态度,表达了对中国文明的肯定。康·巴尔蒙特、尼·古米廖夫、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与皮里尼亚克为一组,在20世纪初期思想纷繁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他们秉持新世纪新的艺术理念,更多的是从自身对时代认识的角度来描绘中国,因此,这些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呈现多元化的特色。异国形象并不是对异国现实的复现,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感情色彩。俄国作家谈中国这个“他者”其实是在寻找一个外在的视角来审视和了解自我。所以我们在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作家创作中的中国形象时应更多的考虑俄国的文化动机、社会背景以及作家本人的思想动态和主要观点。同时,俄国作家塑造的中国形象也是中国人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局限性和主观性,更理智地思考中俄两国的文化和社会,为当代中国塑造大国形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