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外群体偏见产生的原因对于避免外群体偏见具有深刻、迫切的现实意义。西方研究者基于进化心理学和广义适合度理论指出,亲本照料动机能够增加外显外群体偏见,并得到了支持性的证据。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对中国人群际态度的影响,照料动机与外群体偏见的关系亟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验证。在依恋领域,大量研究考察了依恋安全感对外群体偏见(态度)的影响,并且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依恋安全感可以减少外群体偏见,但对内隐偏见的研究仍然较少。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受到照料行为系统、依恋行为系统的共同调节,为了提高相关研究结论的生态效度和可推广性,有必要同时考察照料动机、依恋安全感对外群体偏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法(1项)和实验法(3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照料动机、依恋安全感对外群体偏见的影响以及依恋安全感对“照料动机-外群体偏见”关系的作用。在调查研究中,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体验-人际关系结构量表(The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Relationship Structures[ECR-RS],Fraley,Heffernan,Vicary,&Brumbaugh,2011)、外群体情绪量表(Out-group Emotion Scale[OES],Saleem etal.,2015)、父母关怀与温柔量表(Parental Care and Tenderness[PCAT]Questionnaire;Buckels,Beall,Hofer,Lin,Zhou,&Schaller,2015)以及两个自编的题项(被试通过五点量表[1=极少,5=极多]评估父母为自己提供的照料和自已为父母提供的照料有多少)对646人进行了调查(年龄中位数为19岁)。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和简单斜率检验检验了特质照料动机、特质依恋风格对外显外群体偏见的作用,结果表明特质照料动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外显外群体偏见,且这种预测作用随着特质依恋焦虑水平的升高和特质依恋回避水平的降低而降低。实验1采用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了照料动机启动对内隐外群体偏见的作用。实验1通过给照料动机启动组被试依次观看5张中国婴儿图片的方式阈上启动被试的照料动机(n = 25),而照料动机控制组的被试观看5张在效价和唤醒度上经过匹配的室外风景图片(n = 24)。内隐外群体偏见采用评价启动范式(Wittenbrink,Judd,&Park,2001)、情感错误归因范式(Payne,Cheng,Govorun,&Stewart,2005)进行测量。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实验1中低程度的照料动机启动能够增加内隐外群体偏见。实验2(n=159)采用2(依恋安全感启动组vs.依恋安全感控制组)X2(照料动机启动组vs.照料动机控制组)被试间完全随机实验设计,采用回忆书写范式(Sakaluk,2013)阈上启动被试的依恋安全感,采用想象书写范式启动被试的照料动机,采用单分类内隐联想测验(Karpinski&Steinman,2006)测量被试的内隐外群体偏见。被试间方差分析和简单主效应分析显示,实验2中高程度的照料动机启动与依恋安全感启动能够减少内隐外群体偏见;依恋安全感启动条件下表现出了地板效应——照料动机启动组和照料动机控制组的内隐外群体偏见水平都很低,且无显著差异。实验3(n = 55)同样采用2(依恋安全感启动组vs.依恋安全感控制组)X2(高水平照料动机组vs.低水平照料动机组)被试间完全随机实验设计,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启动被试的依恋安全感,采用给被试观看高、低水平娃娃脸的方式启动被试的高水平、低水平照料动机,采用情感错误归因范式测量被试的内隐外群体偏见。本实验没有验证依恋安全感对内隐外群体偏见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在依恋控制条件下,相对于低水平的照料动机,高水平的照料动机显著降低了内隐外群体偏见。总体来看,本研究证明了照料动机既能增加外群体偏见(外显的或内隐的),也能降低偏见(内隐的)。同时照料动机对外群体偏见的作用受到依恋安全感(特质的或状态的)影响,表现为依恋安全感能够削弱照料动机对外群体偏见的影响,突出了依恋安全感对降低偏见的积极意义。本研究为恐惧管理理论、广义适合度理论以及依恋理论提出了支持性证据,同时突出了调节聚焦的重要性。本文最后对该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