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至清、绵延千年,在培养人才、研究学术、传承文化、化育人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书院课程作为书院的教学内容及其安排,对书院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等都有着重要影响。以往对书院教育的研究往往侧重于静态的分析,而对书院课程的动态发展研究得较少。虽然清代大部分书院是考课式书院,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还有一些书院通过课程的变革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清代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湖南是清末书院改革较有特点的省份之一,因此对清代湖南书院的课程及其变革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认识传统书院的课程,而且有利于深入理解湖南书院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清末改革的近代化意义。清代湖南书院课程是随着清代社会与学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对清代湖南书院课程的研究以时间为轴线,大致可将清代划分为三个时期来讨论。第一,在清代前期,随着书院政策由抑制到支持的转变、程朱理学被尊奉为官方统治思想和沿袭明代“八股取士”的科举程式,湖南的一些书院如岳麓书院的课程就表现出以程朱理学课程为主体。第二,清代中期,由于清廷加强对书院控制和管理的各项政策的政治影响以及学术自身发展理路,经史之学的学术风尚逐渐兴盛,湖南一些书院的课程发生由以理学课程为主向以经史课程为重的演变,但是大多数书院逐渐成为官学的替代机构,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第三,对清代后期湖南书院课程变革的分析,大致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在第一阶段,书院为了矫正举业教育之弊而进行实学课程改革。道光以降,面对国家危亡局面,经世致用的学风被高揭。为矫正当时大多数书院仅课科举时文的陋习,湘水校经堂、沅水校经堂等一些书院进行了实学课程改革,致力于经世致用,经济之学受到重视,但是改革还局限于在传统教育的框架和体系内进行。在第二阶段,一些书院的课程开始近代意义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在书院引入和开设新学课程。甲午战败后,一些书院如东山精舍、校经书院、岳麓书院的课程开始近代意义的改革,进而带动全省许多书院的改革,并与维新变法相结合。这些书院采用分斋教法,引入和开设算学、译学等新学课程,后经由书院改制过渡为现代意义的学校。书院的近代意义的课程改革在清末书院改制中发挥了量变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