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靶控输注(TCI)在髌骨骨折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其在围术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选择60例首次择期行单侧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32~82岁,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30例/组。A组:单纯喉罩全身麻醉组,B组: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靶控输注(TCI)组。 患者术前8h常规禁食、禁饮,不给M受体阻断药和巴比妥类等术前用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采用20G静脉留置针开放上肢外周静脉,鼻导管吸氧(2L/min),使用麻醉监护仪监测并记录患者的SBP、DBP、MAP、HR、RR、ECG、SPO2、BIS等生命体征。 A组:麻醉诱导:静脉微泵输注丙泊酚1.5~2.5mg/kg,静脉注射芬太尼1~2ug/kg、注射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待患者意识和呼吸消失之后插入喉罩控制呼吸。麻醉维持:静脉微泵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术中依照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全麻药物输注速度,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术毕待患者恢复肌力后静脉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0.07mg/kg和阿托品0.5mg拮抗残留肌松,待患者达到拔出喉罩指征后拔出喉罩。 B组:股神经阻滞:患者仰卧位,双下肢稍分开,患侧足稍外旋。皮肤常规消毒,穿刺过程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操作,在股动脉搏动处放置高频线阵探头,首先获取股动脉图像,然后探头向外侧移动0.5~1cm,随即可看到回声稍高类似梭形的股神经截面,调整超声扫描深度及探头位置,获取较高清的高回声股神经短轴图像并使之位于超声屏幕正中央。采用长50mm的穿刺针,由探头外侧端进针,使针在屏幕上显影清楚,经缝匠肌至髂腰肌表面股神经处,回抽无血后注入生理水2ml,若生理盐水在髂筋膜深面股神经周围扩散则认为穿刺针定位正确,继续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入局麻药后3~5分钟测试患肢阻滞效果,10~15分钟后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评价阻滞效果,2~3级患者进入下一步实验。确认患者股神经阻滞完善后,随即启动反馈靶控环路,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输注浓度,术中目标BIS值维持在65~80之间,手术结束时停中止丙泊酚靶控输注。术中依照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安静后(D0)、上止血带时(D1)、切皮时(D2)、出室时(D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芬太尼使用量;记录患者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患者记录患者术后2h(T0)、6h(T1)、12h(T2)、24h(T3)、48h(T4)的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分;术后随访患者,记录术后24h内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应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对患者的麻醉满意度进行评价。 结果: 1.一般资料 A组和B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SBP、DBP、MAP、HR的变化 2.1.组内比较 2.1.1A组和B组患者D0时的SBP均高于D1、D2、D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2A组和B组患者D0时的DBP均高于D1、D2、D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3A组和B组患者D0时的MAP均高于D1、D2、D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4A组患者D0时的HR高于D1、D2、D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D1的HR高于D2、D3;A组D2时的HR高于D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HR在D0、D1、D2、D3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间比较: 2.2.1A组和B组患者D0时的SBP差异不具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D1、D2、D3时的SBP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DBP:D0、D3时A组和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D1、D2时B组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A组和B组患者的MAP在D0、D1、D2、D3时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4A组和B组患者的HR在D0时差异不具有无统计学(P>0.05);B组患者的HR在D1、D2、D3时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B组患者的丙泊酚和芬太尼使用量均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B组患者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早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在T0、T1、T2、T3时,A组的患者的VAS评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A组和B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术后随访发现,B组患者24h内的嗜睡、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内均为未出现呼吸抑制。 7.术后应随访发现,B组患者就此次麻醉满意度的评价(Likert Scale)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靶控输注(TCI)麻醉在髌骨骨折手术中能够满足手术需求,术后镇痛效果较好,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术后患者麻醉满意度评价(Likert Scale)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