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经济曾经创造过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而日本经济的突然的逆转,也让世人嘘唏不已。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至今,日本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并陷入长期的通货紧缩中。对于通货紧缩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在学术界中也一直存在争论,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通过对通货紧缩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深化对其的认识。由高速发展向平稳发展过渡中,日本遇到过的问题及教训,都可以成为我们宝贵的参考资料,对中国发展有着借鉴意义。本文以需求冲击为线索,对平成以来日本经济及各时期货币政策进行了回顾。通过总结关于日本通货紧缩成因在学术上的争论,把日本通货紧缩成因分为货币的因素和非货币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非货币因素包括金融系统信用收缩、外部需求冲击以及实体经济结构性因素。超脱出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派的争论,本文认为供给端与需求端是相互作用的。全要素生产力与经济周期是一致的,这说明需求端对供给端是有影响的;另外,生产性冲击是可以通过家庭收入、企业收益甚至资产价格对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部分重点研究货币因素的影响程度,采用两阶段VAR模型,使用20世纪80年代到2012年的数据,第一阶段变量只包括社会总需求的六个分项变量,第二阶段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加入货币因素,包括利率、基础货币和汇率,然后比较两阶段负冲击残差变化情况,看货币因素的贡献大小。最后,实证结论为,在泡沫破灭的初始冲击中,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日本通紧缩初始原因。而之后长期的通货紧缩,货币因素并不是主要原因。本文将日本通货紧缩分为两个阶段。分界点就是金融部门的不良债权基本得到解决。第一阶段是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至2003年末,金融系统和企业部门都在进行资产负债表修复,金融系统的信贷危机和企业部门主动转向负债最小化则造成通货紧缩;从2004年开始即进入通货紧缩的第二阶段,实体经济的旧体制以及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则成为通货紧缩更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