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是指发生于乳腺癌术后的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乳腺组织正常愈合时间),且其他可能引起疼痛的疾病排除在外。乳腺癌术后远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肩关节活动受限、淋巴水肿、疼痛等。由于乳腺癌术后总生存期较长,乳腺癌术后的生活质量也成为患者最为关注的重点。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是在临床上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容易被医务工作者忽视的问题。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有着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术后重度的慢性疼痛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若长期处于疼痛状态,可能会对患者的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引起焦虑、抑郁等症状。根据国外文献报道,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在25%到60%左右。患者的年龄、接受的辅助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BMI、焦虑抑郁状态等可能是影响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根据现有的文献,各研究的随访时间以及评判标准等缺乏统一的标准,随访患者数量也不同,各研究中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也不太一致。国外对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关注较多,研究也较多。而国内对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研究相对较少,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多数在术后半年到一年左右。对于乳腺癌术后时间较长的患者,国外也很少有对此类患者的随访。国内更是缺乏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长时间的随访,因此,有必要对术后时间较长的患者进行随访,探究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研究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其发病规律,探讨其临床特征,为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就诊且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符合术后慢性疼痛定义的患者将纳入疼痛组,并用DN-4量表进行疼痛评估。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为乳腺癌。(2)美国麻醉学会(ASA)Ⅰ~Ⅲ级,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3)无认知障碍,对疾病诊断知情,并同意接受调查。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双侧乳腺癌。(3)乳腺癌复发以及远处器官转移患者。(4)行乳腺假体植入者。(5)合并其他引起疼痛的疾病(如慢性感染)。共纳入912例患者。收集患者身高、体重、年龄、既往史、BMI、联系方式等一般情况。记录患者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是否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否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使用Douleur Neuropathique-4量表判定是否为神经病理性疼痛。4分以上高度考虑神经病理性疼痛。记录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出现的部位、性质、诱发或加重因素、间隔时间以及发作特点。将患者分为疼痛组与非疼痛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频率:本研究共调查912例经临床病理诊断且行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因电话错误、拒绝配合随访及其他原因共失访91例,实际完成821例。患者年龄从22到77岁,平均年龄49.2±10.4岁。在所有有效随访的患者中,有263例出现了术后慢性疼痛,总发生率为32.0%(263/821)。疼痛组中,行乳腺癌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为33例,行乳腺全切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为71例,行乳腺癌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为1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为143例。非疼痛组中,行乳腺癌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为200例,行乳腺全切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为116例,行乳腺癌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为23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为219例。按照手术方式分类,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组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4.2%(33/233),乳腺全切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组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为38.0%(71/187),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为41.0%(16/39),改良根治术组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为39.5%(143/362)。2.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分布特征:在疼痛组患者中,疼痛部位以胸壁为主,占69.6%(183/263),其次是腋窝,占48.3%(127/263),上臂占29.7%(78/263),两例患者出现了背部及肩部的疼痛。手术方式的不同,主要的疼痛部位也不同。行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患者,疼痛部位主要为胸壁,占81.8%(27/33),其次是腋窝21.2%(7/33)。乳腺全切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患者中,主要疼痛部位为胸壁,占90.1%(64/71),其次腋窝20.8%(16/77)。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主要疼痛部位为腋窝68.7%(11/16),其次是上臂31.3%(5/16)、胸壁25%(4/16)。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主要疼痛部位为腋窝65.0%(93/143),其次是胸壁61.5%(88/143),最后是上臂50.3%(77/143)。3.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性质特征:慢性疼痛的性质主要为麻木(194例,73.8%),其次为刺痛(102例,38.8%),跳痛、胀痛、触痛以及闪电样疼痛共占8.4%(22/263)。263例患者中,根据DN-4评分,5分及5分以上的患者为47例,占17.9%(47/263),提示约17.9%的疼痛组患者高度怀疑其疼痛为神经性疼痛。患者疼痛的发作间隔时间从几日到几周不等。4.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BMI等各变量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年龄、身高、体重、BMI四个变量行t检验,P值分别为0.903、0.818、0.532、0.539,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将手术方式(保乳术或全切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赫赛汀等变量行χ2检验,P值分别为0.000、0.000、0.663、0.323、0.138、0.913,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两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将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结清扫两个变量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作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1.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平均为32.0%,值得临床关注,在乳腺癌已经进入精准医疗时代,乳腺癌患者的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针对术后慢性疼痛的康复干预研究与应用应加强;2.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部位以胸壁为主,其次是腋窝,最后是上臂,肩背部极少数出现;3.慢性疼痛性质以麻木为主,其次为刺痛。在随访明确有术后慢性疼痛的263例患者中,根据DN-4评分,<4分的患者为216例,≥5分的患者为47例,占疼痛组17.9%,后者所经历的疼痛,按照DN-4评分标准,考虑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总体发生率为5.72%(47/821);4.单因素分析,疼痛组与非疼痛组在乳腺的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两个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一般资料和辅助治疗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本文结果显示,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接受乳房全切±腋窝清扫的患者均有较高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