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oyao51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是指发生于乳腺癌术后的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乳腺组织正常愈合时间),且其他可能引起疼痛的疾病排除在外。乳腺癌术后远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肩关节活动受限、淋巴水肿、疼痛等。由于乳腺癌术后总生存期较长,乳腺癌术后的生活质量也成为患者最为关注的重点。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是在临床上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容易被医务工作者忽视的问题。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有着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术后重度的慢性疼痛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若长期处于疼痛状态,可能会对患者的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引起焦虑、抑郁等症状。根据国外文献报道,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在25%到60%左右。患者的年龄、接受的辅助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BMI、焦虑抑郁状态等可能是影响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根据现有的文献,各研究的随访时间以及评判标准等缺乏统一的标准,随访患者数量也不同,各研究中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也不太一致。国外对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关注较多,研究也较多。而国内对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研究相对较少,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多数在术后半年到一年左右。对于乳腺癌术后时间较长的患者,国外也很少有对此类患者的随访。国内更是缺乏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长时间的随访,因此,有必要对术后时间较长的患者进行随访,探究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研究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其发病规律,探讨其临床特征,为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就诊且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符合术后慢性疼痛定义的患者将纳入疼痛组,并用DN-4量表进行疼痛评估。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为乳腺癌。(2)美国麻醉学会(ASA)Ⅰ~Ⅲ级,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3)无认知障碍,对疾病诊断知情,并同意接受调查。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双侧乳腺癌。(3)乳腺癌复发以及远处器官转移患者。(4)行乳腺假体植入者。(5)合并其他引起疼痛的疾病(如慢性感染)。共纳入912例患者。收集患者身高、体重、年龄、既往史、BMI、联系方式等一般情况。记录患者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是否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否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使用Douleur Neuropathique-4量表判定是否为神经病理性疼痛。4分以上高度考虑神经病理性疼痛。记录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出现的部位、性质、诱发或加重因素、间隔时间以及发作特点。将患者分为疼痛组与非疼痛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频率:本研究共调查912例经临床病理诊断且行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因电话错误、拒绝配合随访及其他原因共失访91例,实际完成821例。患者年龄从22到77岁,平均年龄49.2±10.4岁。在所有有效随访的患者中,有263例出现了术后慢性疼痛,总发生率为32.0%(263/821)。疼痛组中,行乳腺癌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为33例,行乳腺全切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为71例,行乳腺癌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为1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为143例。非疼痛组中,行乳腺癌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为200例,行乳腺全切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为116例,行乳腺癌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为23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为219例。按照手术方式分类,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组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4.2%(33/233),乳腺全切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组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为38.0%(71/187),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为41.0%(16/39),改良根治术组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为39.5%(143/362)。2.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分布特征:在疼痛组患者中,疼痛部位以胸壁为主,占69.6%(183/263),其次是腋窝,占48.3%(127/263),上臂占29.7%(78/263),两例患者出现了背部及肩部的疼痛。手术方式的不同,主要的疼痛部位也不同。行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患者,疼痛部位主要为胸壁,占81.8%(27/33),其次是腋窝21.2%(7/33)。乳腺全切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患者中,主要疼痛部位为胸壁,占90.1%(64/71),其次腋窝20.8%(16/77)。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主要疼痛部位为腋窝68.7%(11/16),其次是上臂31.3%(5/16)、胸壁25%(4/16)。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主要疼痛部位为腋窝65.0%(93/143),其次是胸壁61.5%(88/143),最后是上臂50.3%(77/143)。3.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性质特征:慢性疼痛的性质主要为麻木(194例,73.8%),其次为刺痛(102例,38.8%),跳痛、胀痛、触痛以及闪电样疼痛共占8.4%(22/263)。263例患者中,根据DN-4评分,5分及5分以上的患者为47例,占17.9%(47/263),提示约17.9%的疼痛组患者高度怀疑其疼痛为神经性疼痛。患者疼痛的发作间隔时间从几日到几周不等。4.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BMI等各变量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年龄、身高、体重、BMI四个变量行t检验,P值分别为0.903、0.818、0.532、0.539,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将手术方式(保乳术或全切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赫赛汀等变量行χ2检验,P值分别为0.000、0.000、0.663、0.323、0.138、0.913,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两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将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结清扫两个变量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作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1.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平均为32.0%,值得临床关注,在乳腺癌已经进入精准医疗时代,乳腺癌患者的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针对术后慢性疼痛的康复干预研究与应用应加强;2.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部位以胸壁为主,其次是腋窝,最后是上臂,肩背部极少数出现;3.慢性疼痛性质以麻木为主,其次为刺痛。在随访明确有术后慢性疼痛的263例患者中,根据DN-4评分,<4分的患者为216例,≥5分的患者为47例,占疼痛组17.9%,后者所经历的疼痛,按照DN-4评分标准,考虑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总体发生率为5.72%(47/821);4.单因素分析,疼痛组与非疼痛组在乳腺的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两个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一般资料和辅助治疗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本文结果显示,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接受乳房全切±腋窝清扫的患者均有较高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前各地警方从事非警务活动情况仍相当普遍有损警民关系且影响公安机关和人民政府声誉使公安民警正常警务工作得不到群众理解支持人民警察必须充分运用人民警察法来保护自己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国际投资实务中出现因环境问题导致投资失败的实例,国际投资法也呈现出借助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应对环境问题的趋势。"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中国在对外
<正>1现浇混凝土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1.1施工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不健全,未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规范施工。使得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1.2模板原因施工用模板
<正>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稀缺的国家。为此,以色列政府致力于建设节水型社会,注重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全国水资源的利用和循环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我国经济发展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类型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资金集中管理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需求。现阶段,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已经在
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其过量的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实现CO2的减排,CO2的捕集与储存利用技术正快速发展。本论文重点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于发展我国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述乡村旅游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海南发展乡村旅游
8月以来,河池海事局根据广西海事局关于水上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工作要求,强化开展水上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正>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的发生,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引起死亡或严重的后遗症[1-2]。中医称之为"胎黄",
本文以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在文学研究中的历时性发展为线索,从传统弗洛伊德性欲说、拉康主体欲望理论、布鲁克斯叙事策略的欲望对象、布鲁姆欲望说(影响焦虑)和精神分裂分析的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