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城市建设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涌现了一些矛盾,城中村的“城”与“村”的矛盾是我国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各大城市对城中村的重点改造与整治已有十多年的时间,许多略显杂乱的城中村被拆除,改造为高品质的居住小区、商业中心、办公楼等,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2014年以来,房价趋于平稳,大多数城市房屋供大于求,房地产市场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时,城市对于传统文化和社区活力的向往与日俱增。这样的新形势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城中村的价值和城中村的规划建设模式。“城中村”现象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我们很难从国外的城市建设中直接得出经验,针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对于“城中村”的态度和改造方法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城市建设需要、城市建设经验来探索与时俱进的策略方法。这对于实现城乡统筹、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建设节约型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成因和极快的发展速度,深圳市的城中村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作为研究主体对于其他城市的城中村规划建设有较强的示范性参照作用。本文运用搜集资料、实地调研、类比研究、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最早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的深圳市为重点调研对象,在临近的香港、澳门地缘人缘与深圳市较为相似的发达城市选取个别实例进行补充调研,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对城中村形成原因和城中村现状的探寻与调研,客观分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对城市的意义。城中村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而城中村对于城市的积极意义经常被忽视,譬如城中村承载着众多有价值的城市风俗文化、城中村为外来城市建设者提供低成本的安居之所、城中村在城市中心提供更亲民的商业模式和生存方式、同时城中村的内路网部分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等。明确城中村的积极作用对正确全面把握城中村规划建设的方向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现有的城中村改造主体和主要改造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改造模式改造后的城中村进行调研,总结并分析各种改造模式的利弊。且对影响最大且较为常用的整体拆建的改造模式进行着重分析,在肯定此模式的执行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做贡献的同时,客观分析这种“风光”背后所引发的不被关注却十分严重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城市建设问题等。重新审视城中村对于城市的意义,总结过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城中村改造的方向:改善城中村环境水平,增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城中村特色产业,改变单一靠物业出租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视城中村的自我更新能力;加强公众参与;维护传统邻里关系;延续城市文脉和活力等。试图为今后城中村改造的设计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